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模板6篇
只有认真读书,我们才会写出高质量的读后感, ,写读后感需要感受多写一点对书本的读要少一点, ,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模板6篇,感谢您的参阅。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1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阳台上,望着这个眼睛漂亮的小孩专心地做着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的文章,表达了细细柔柔的母爱,我反复地读,感动不已。
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由心而生,没有要求回报的爱。这世上还有谁,会傻傻地爱着你,不求回报?确实,只有父母。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武汉的暴走妈妈是现实的母爱。汶川地震中,一位母亲被发现时,身体已被压得变形,怀里的孩子却在熟睡;为了孩子有好的学习环境,孟母三迁。如果在现代,因为地段问题,那要付多少房款啊!
母爱是伟大的,父爱是深沉的。在一个娱乐节目中,父亲被主持人问到,如果地震了怎么办。父亲答:“快跑……”现场一片唏嘘。父亲继续答道:“孩子,快跑,快跑,不要回头。”现场一片寂静,随后雷鸣般的掌声响起。在最危险的时候,父亲还是第一时间想到孩子,我们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长不大。所以有了父母亲的唠叨,不要嫌烦,那全是爱你。
记得有天早上,父亲瞒着母亲和我一起吃泡面,然后“毁尸灭迹”。看着母亲一脸疑惑的样子,我们在旁哈哈大笑。这是父爱。而当我偷懒厌学时,他会挥起强有力的手打我,那种严肃的表情让我疑惑,这是爱我的父亲吗?多少年后我才明白,父母是永远爱我们的。在《我这样长大中》这篇文章里,龙应台仔细描写了孩子过马路的情形。它让我明白,哪怕是长大过程中一点点的经历,父母也会记得,因为那是父母对我们最珍贵的爱。
慢慢地,我们长大一点。慢慢地,我们想要出去外面闯闯,不想在父母的保护下。《放手》中写道:“你可以说,孩子你慢慢来,可是有时候,快快的放手或许是必要的。但这很难,很难。”父亲头上有了白发,母亲也有点斑白的鬓角,他们嘴里仍然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对我们的担心和唠叨。
我们想要长大,也不得不长大。当我们背起行囊,请不要忘记,身后还有双亲为我们的担心。无论你走多远,在外面受伤了,父母永远会是你最强大的后盾。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2
这是我读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本,第一本是《我的名字》,讲述的是莉拉和莱侬的成长故事,这本书讲述的是莉拉和莱侬婚后的故事。
莉拉是一个别人眼里的努力生活积极向上的人,而她自己却完全否定自己的成绩,也许是她渴望的生活和真实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吧,莱侬在写作方面有了不菲的成绩,但却一直在莉拉面前找存在感,因为想被她欣赏的人认可…她们俩一直是一种相互比较,相互依恋的状态…她们前后爱上过同一个人,努力过付出过失望过…莉拉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风生水起,莱侬的生活颠沛流离,莉拉(初中生)走在小镇所有人的前面,莱侬(大学生)写作小有名气但却不足以傲娇,莱侬回到了那不勒斯,和莉拉是上下楼的邻居关系,莉拉一直照顾着莱侬的孩子,莱侬奔走各地推销自己,两个人在同一个时期怀孕了,生了两个女孩,莉拉的生活过的很幸福,莱侬依旧到处出差…直到有一天,莉拉的女儿在自己的面前被人悄无声息的被人带走了,从此莉拉的生活疯疯癫癫,破散了,莱侬的写作备受瞩目,孩子们的成长让她头疼,带着孩子离开了混乱但又留恋的那不勒斯去往另一个城市生活…年老了,莱侬把两个人的故事写成书发表了,莱侬又火了,而莉拉失踪了,没有人在乎莉拉是否还存在,只有莱侬一直在寻找…故事的结尾是以归还为主题,两个小时候丢失的洋娃娃回到了莱侬的门前,而莉拉却没有回来,但也可以放弃寻找的执念了…
友谊…有的人喜欢默默付出,有的人善于表达,有的人渴望被理解,有的人期待被关注…不让自己受委屈,不让朋友受伤害,足以。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3
这本书是大作家龙应台记录她的两个孩子-华安和华飞的成长经历。
书中每一个小故事都能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她的孩子们的尊重。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华安和一个同伴的盗窃行为。华安的同学弗瑞第进了一家超市,趁售货员小姐不注意,藏了一包糖,就溜出这家超市,找到了华安,请他一起吃糖果。华安当然不问糖果是怎么来的,就与他一起分享了。超市的老板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等他“欣赏”完这一切后,第一时间把华安的母亲找来。这位母亲来后,并没用骂他们俩是小偷,而是温柔而严肃地问了弗瑞第当时的情况,并告诉他乱“拿”东西是不对的,从弗瑞第的口中还了解到华安是他的“共犯”。当然,这位母亲也还是用同种语气告诉了华安“共犯”是什么,并让他写检讨。
从这件事中,就可以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孩子的尊重;假若她当时直接就骂那两个孩子“小偷”,那么就不知道他们将来会不会因为这句话而去偷更大的东西了?对孩子的尊重真的很重要。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情。有一件事,发生在我小时候。那时,家里有一盒进口的巧克力,不但气味很香,而且味道很甜。还小的我,觉得有好东西应该和别人分享,于是竟把它拿进厨房,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放在地上喂起蚂蚁来了。晚上,我兴冲冲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当时夸我了一句很有爱心,就忙着做家务了。现在想想,妈妈真是太伟大了。我做了这样一件大“好”事,妈妈不仅没批评我还夸了我的独立选择和独立做法,这比起一个一不小心弄脏了衣服上一个角就要被父母批评的孩子要幸福多了。
尊重的力量可真强大。这本书不光是记录两个孩子的成长经历,还是一本会告诉你人与人沟通的秘诀的宝典,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
读后感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4
?水孩子》的大概内容是: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汤姆,来到约翰爵士庄园扫烟囱,不小心闯入了约翰爵士女儿的房间,被保姆发现,误以为汤姆是小偷,就去抓他。汤姆为了逃避约翰爵士庄园里面的保姆和管家的追赶,连续跑了5 天5 夜,来到了一个小镇上,由于劳累而病倒了,被一位好心老太太发现,给汤姆喝牛奶、吃面包,让他躺在自己的床上休息。因为发烧汤姆感到浑身发热, 无法入睡,他就来到一个水池里,没想到却在水中睡着了,被仙女发现,将他变成水孩子,他在仙女的感化、教育和引导下,闯荡大千世界,从中吸取教训,改正错误,克服性格缺陷。最后,汤姆通过闪光墙,见到了嘉莉妈妈,去了世外奇境。在去世外奇境的路上,汤姆去了许多地方,有和平池、废纸国、普鲁普拉格莫辛岛、愚人村、拉普达岛、长舌老妇无稽国······最后汤姆遇到了你怎么待人她就怎么待你的仙女,仙女把汤姆领到了后楼梯上,把他领回了人间。这时汤姆才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
读了《水孩子》我从中学到了干什么事都要勇敢、坚强,干什么事还要有一个目标,要为目标而奋斗。汤姆勇敢、有目标的精神是可佳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5
前段期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使我的思想受到深深的洗礼。我被这位令教育同仁敬仰的大师的敬业精神、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所打动,深深地被大师的理论所折服,被大师的教育实践所吸引。大师书中字里行间充盈着的、流露溢出的是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想知道她为什么要摘花,就弯下腰亲切地问:“孩子,你摘这朵花是送给谁的?能告诉我吗?”小女孩说:“我奶奶病得很重,我告诉她学校里有这样一朵大玫瑰花,奶奶不相信,我现在摘下来送给她看,看过后我就把花送回来。”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带着小女孩,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这个故事是意味深长的。对于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人更重要的了。他谈论的中心始终是人,人的思想、人的智力、人的情感。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没有生硬的说教,没有繁琐的理论,只有温和的话语和天才的思想,丰富着我们的心灵,如同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
从这本书中,我还感悟到教师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头中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自尊心是人们希望别人肯定和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积极向上的动力,是生活的精神支柱,有了自尊心,孩子才能自爱、自严、自重;做了错事才能自责,才能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及自我教育。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在处理孩子之间发生的矛盾时,首先把孩子个体的尊严放第一位。
感谢书本给我知识与力量,让我感悟到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要以苏霍姆林斯基为榜样,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传承和践行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教育事业发展而忘我工作,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爱我所教的所有的孩子,并让这种爱在我所教的学生身上得到延续。我想,这就是爱的价值;这就是爱的奉献!
读给孩子的诗读后感篇6
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之前,几乎都是带着被爱和祝福的真心而诞生的,但现实的教育环境的限制或压抑,让很多父母无法为孩子塑造一个优质有序的生活环境,让很多父母无法将自己的爱意和祝福真诚地表达给孩子。
在现实的失衡和缺爱的教养环境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很多孩子出现了问题,各种各样已经被看到或被忽略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要责怪孩子不懂事吗?我们经常讲孩子的问题一定也是家庭的问题,但究竟是哪里的问题,我们未必清楚,或许你也需要读一读周鼎文先生的《读懂孩子》。
在《读懂孩子》中,周鼎文提醒每个家庭或孩子需要面对3重需要,而几乎所有的问题发生都源于这3重需要之间的冲突延伸,也就是个人需要的“爱与归属”,系统需要的“平衡与完整”,道性需求的“道德与升华”。从这3个需求出发,还总结出人生命发展所需要遵守的“五大法则”,帮助我们从家庭中验证这个运行法则的规律。
我们要读懂孩子,不仅要读懂孩子表面上的独特个性,更要去看到孩子的性情背后的系列缘由。书中提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家族系统排列法”,主要是通过梳理整个家族的人际关系和重大事件,让我们看清每个人需要正视的伤痛,这和我们所讲的“原生家庭追溯”有些相似,但这个概念扩大到整个家族的审视,去疗愈整个家族系统的失衡,而不是单个家庭或孩子的伤口。
周鼎文的《读懂孩子》中,更核心的一点便是“理解孩子的爱和归属感”, 所有问题的发生,几乎都是因为孩子无法在家庭环境中找到爱和归属感的正确来源。这一核心原因,可能导致孩子在行为上出现厌学,离家出走等反应,可能导致孩子在情绪上出现自闭症,多动症等表象,可能导致孩子在人际关系中出现欺凌,软弱等现象,还有可能导致孩子某些生理疾病的发生。
要理解孩子的问题,就要面对孩子的爱和归属感的链接断裂的现实,通过“系统排列法”去家族中寻找链接断裂的原因,并引导家人之间修补自己的伤口,修复的过程也不是孩子一个人的参与,而是与事件有关的全体人员的集体安抚。
如何去读懂孩子呢?大概就是去理解孩子对家庭深深的爱,拥抱孩子的问题来源的归属感,去修复孩子与家人之间断裂的情感链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孩子的问题,更重要是去探索父母自身的情感链接是否完整,审视整个家族的问题所在。
孩子和家庭密不可分,哪怕长大远离,依旧受到家庭的归属感所影响,这就是家庭的最美的意义,是父母与孩子的隐形牵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