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7篇
在记录心得体会的时候,我们的思考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在面对不同的事情上,我们在写心得体会的时候也是不一样的,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7篇,感谢您的参阅。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1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述了82年前发生在湖南汝城县的“半条被子”的感人故事。红军长征时期,3名女红军借宿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家中。见到徐家家境贫寒,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女红军用剪刀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开,将半条被子留给了徐解秀。
这个“半条被子”的故事经过饱含深情的讲述后,迅速传遍了全中国,温暖了全中国,让人们又一次重温了那段艰苦而光荣的奋斗历程。跟“半条被子”的故事一起感动中国的是共产党人与人民群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是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
“什么叫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形象地解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是喊在口头上,而是具象地体现在“半条被子”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是写在报告里,而是落实到了扶贫攻坚的一条条举措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只是共产党人的梦想,更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是共产党人的初心,更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向前的坚强基石和不竭动力。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在80年前的长征路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无条件支持是长征胜利最坚强的后盾。他们送上粮食、衣物,他们献出门板、木材,他们冒着抄家杀头的危险安置、掩护红军伤员,他们是长征幕后的英雄。在新一代人的长征路上,我们能依靠的依然是广大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依然是我们新长征路上的制胜法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需要全民参与、全力以赴,否则就不够“全面”。80年前,我们用“半条被子”表达对人民群众的感谢;80年后的今天,只有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幸福中国,才能不负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半条被子”故事里的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以后解放了和平了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女红军最后还是没能来,但是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他们不仅送来了新被子,更送来了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致富奔小康的决心与信心。无论世事变迁,只要共产党人“只有一条棉被也要分半条给老百姓”的情怀不变,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不改,老百姓就一定能护你走好新一代人的新长征。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2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红军为什么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红军之所以能够取得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既不是因为长了三头六臂,也不是因为得到了天神庇佑。而是因为共产党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因为共产党的所作所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与拥护。
“半条被子”的故事只是红军众多军民鱼水情故事中的普通一个。红军在长征途中纪律严明,不仅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甚至还要帮助村里人劈柴挑水干农活。军爱民,民拥军,这样的红军哪有不打胜仗的道理,这样的共产党怎会缔造不出一个新中国?
“半条被子”的故事已经过去了80多年,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穷苦村庄如今也已经奔向了小康。“半条被子”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历史,但其所传导的情谊,应在当代被赋予新的正确解读。
正确解读“半条被子”,中国共产党要不改初心,牢记使命。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夺取了土地革命,镇压反革命等一个又一个胜利。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态”。时下,中国共产党在改革的路上渐行渐远,但仍需不改初心,牢记使命,防腐拒变,时刻谨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正确解读“半条被子”,基层政府组织要走好群众路线。“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当下,一些基层政府组织严重偏离了群众路线,当起了“官老爷”,摆起了“官架子”。一些党员干部甚至公然把人民摆在了党的对立面,造成了恶劣的群众影响。基层政府组织是直接联系与服务群众的一级组织,是群众心中党和国家的形象代表。因此,基层政府组织更要走好群众路线,关心群众疾苦,解决群众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正确解读“半条被子”,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昔日,中国广大的农村物质匮乏,以至于家中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今天,中国已经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改革的成果应该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如若不然就偏离了改革的初衷。“半条被子”的故事告诫我们,不仅要做大经济总量,同时还要逐步完善分配制度,让广大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不让群众被物质生活“刁难”。
在中国共产党最穷困潦倒的长征路上,三名女红军尚且能够为群众留下“半条被子”。在经济繁荣的当下,中国共产党更要善于用正确的方式去解读“半条被子”的深意,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增强服务人民的本领。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3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用“半条被子”的故事刻画了共产党人时刻心系群众的形象。近日,位于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的“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入选第三批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90多载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诸如“半条被子”的温暖这样的为民爱民之举,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胜枚举,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历久弥新、永不过时。
问使命之本,勇挑责任重担。“半条被子”的温暖背后,是红军战士将寒冷甚至牺牲留给自己的担当和奉献。当年,红军正是靠着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大无畏精神,战胜了沿途的重重困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新的长征路上,“半条被子”的温暖激励着我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才能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用生命担当使命的新时代英雄战士杜富国,为了任务敢拼命、为了战友不惜命,一句“你退后,让我来”,充分彰显了当代军人的非凡担当。真正的共产党员,面对艰难困苦,就要以“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敢啃硬骨头”的拼劲,敢于迎难而上、砥砺前行,自觉做起而行之的实干家,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4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这是10月21日上午,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讲话中引用的唯一一个长征故事,号召共产党人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讲话在汝城县引起强烈反响,收听收看会议的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半条被子”当事人徐解秀老人的曾孙、村主任朱向群,听了讲话后,感慨万千,说:“我今后会更加坚定跟党走的信念,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立足本村实际,带领全村百姓搞好水果种植、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5
?以“半条棉被”唤醒沉睡的初心】
时间回转到1934年11月,红军正进行着艰难的长征。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在军队驻扎休整时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她们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给老人,并对老人说:“等革命成功后,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80多年前,红军开始了漫漫长征,将理想信念的种子播撒在人民群众的心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之根、信念之源。不仅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正是共产党人不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认清“我是谁”。有的党员干部在服务群众时忘记了自己的党员身份,没有很好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思想觉悟方面甚至没有普通群众高。“半条棉被”的故事正如一剂猛药,让党员干部立即苏醒过来,及时追本溯源,认清“我是谁”的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先认清“我是谁”,才能有正确的思想作为引导,端正自己的角色定位,升华自己的理想信念,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才会有分给人民群众自己“棉被”的行为,进而兑现对党对人民许下的诺言,践行共产党员的初心。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弄清“为了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混日子、毫无目标;有的党员干部从政后只图职权谋一已私利。“半条棉被”的故事就像一把钢锤敲响了警钟,让党员干部立即警醒过来,及时悬崖勒马,弄清“为了谁”的问题。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弄清“为了谁”,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是最基本的职责和使命,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条件和前提。共产党员要想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只有常问自己“为了谁”,常敲“半条棉被”的警钟,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迷失自我,才能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送上“新棉被”。
“半条棉被”呼唤着共产党员理清“依靠谁”。有的党员干部在工作需要时围在人民群众身前身后,任务完成便把人民群众丢在一边,还时常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现象。“半条棉被”的故事好比一击重拳,打醒了沉睡的初心,让党员干部立即清醒过来,理清“依靠谁”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要干成事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因此,党员干部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经常深入到群众当中,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理清人民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期、所盼,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目标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并与人民群众一起创造历史,成为改革发展的推进者。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6
半条棉被映初心 决胜小康再出发
1934年11月,红军过境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在村民徐解秀老人家中,见到家里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一个被窝度寒夜,一床棉被对半分。寒冷的冬夜里,棉被之所以能够御寒,并不是它本身就有温度,是因为人把棉被暖热了,棉被才会给人以温暖。“半条被子”的背后,是三位红军女战士宁可自己受苦也不让群众受苦的为民情怀,是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的印证,更是中国共产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的现实缩影。“半条被子”不仅见证了人民军队和人民的血肉联系,也映照了中国共产党人“一枝一叶总关情”的为民初心。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新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神州大地,夏秋之际,南方各省又发生了严重的洪水灾害。在过去8个多月时间里,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勠力同心抗击疫情、汛情,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披荆斩棘战疫情、劈波斩浪战洪水,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全力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大战大考面前交出了满意答卷。
当下,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疫后重振建设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的任务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增长、日趋多样。因此,我们还有很多“娄山关”要征服,还有很多“腊子口”要跨越,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弘扬传承“半条棉被”精神,分给人民群众自己的“棉被”,还要带领人民群众谋发展,为人民群众送来“新棉被”,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个温暖的故事能够折射出真理的源泉和力量。今天,我们重温“半条被子”的故事,就是要牢记“半条被子”的精神,用心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将“半床棉被”中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时刻与人民共担风雨、血脉相融、生死与共,为决战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提供不竭动力。
半条被子的心得体会篇7
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心上
“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既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更是我们党长期执政的立足之本。在长征途中,红军经过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三位红军女战士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下半条给乡亲们,留下了“半条被子”的故事;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一开始我们党就鲜明提出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既要遏制疫情蔓延,又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有效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这一件件民生事,生动描绘了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与百姓心连心共奋进的美好图景。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眼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时不我待,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重任在肩,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奋力前进,党员干部要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利民的实事,多解决一些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常念百姓关心的“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诀,切实把群众的急事、难事、麻烦事办好,促党群、干群关系始终稳固,用行动去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真正把人民群众汇聚到党和国家的事业上来,推动民生工作落地落实。
民生工作是“暖心”的工作,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就是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发扬实干担当的作风,扑下身子实干、深入田间苦干、沉下心来拼命干,带着感情去改善民生,时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以真心换取民心,用真情赢得支持。同时,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追求,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解决和落实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时刻把他们的安危冷暖放心上,关心他们的疾苦,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多一下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一些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真正用辛苦指数去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只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安危冷暖常放心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认真听民声、畅民意、解民忧、纾民困,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