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中秋节》作文7篇
想要让自己的作文吸引老师的注意力,就必须在题材上下功夫,想要写一篇优秀的作文,肯定离不开同学们日常的素材积累,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家乡的中秋节》作文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1
阳历十月,天气转凉。庄稼地里已看不到夏日里郁郁葱葱的美景了。田野里一片冷清,不怎么好看了。倒是路边几棵大杏树,奉献出金色果实,让过往路上的人直流口水。无意间,嗅到一丝淡淡清香:”哦,是谁家在蒸月饼,八月十五快到了吗?“月亮只差一点便圆了。
回忆中,每逢中秋节,妈妈和邻居的婶婶便得忙上几天。八月十一日左右,妈妈便会找出最好的酵母,然后和上面,一点一点地和,由少到多,等到十三日,面和得就差不多了。妈妈便叫上婶婶们今天到这家明天到那家,轮流帮忙做。婶婶们做月饼时边做边谈着各家的闲事,和和美美热闹得很。
十五日那天家家户户都早早吃了晚饭,在我们家通常都是妈妈和大姐收拾家务,我和粑粑弟弟把屋中的方桌搬到院子中央,弟弟高兴地蹦蹦跳跳闲不住,二姐给我们把妈妈做好的菜、瓜果都端了上来,最后妈妈和大姐干完家务出来了,妈妈还端了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放在桌子中央。
有时得等上一会儿,月亮才会升上树梢,有时还未准备完毕月亮早已照亮了整个村庄。大家把这种仪式叫做”望月“。邻居奶奶说:”八月十五不望月,出门风雨雪。“全家人围坐桌子四周,谈论着庄稼的收成,欣赏朗朗明月。等月亮已升得差不多了,父亲照例把月斌分切成几块,每人一块。此时的月饼就像千层饼一样,每一层的颜色都特别新鲜,红的'更红,绿的更绿,黄的更黄,诱人的香味,吃起来十分松软,大家一边赏月一边细细品尝。
家乡的月饼最香甜,最圆的月饼还是家乡的明月。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2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间总是流逝飞快,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农历八月,十五那天逐渐走近,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即将到来。
曾几何时,我曾和一堆小伙伴,一起拿着纸扎的灯笼,在这个月圆之夜里,一起嬉戏、玩耍,无视黑暗的恐惧,在皎洁的月光陪伴下,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夜晚。玩累了,回到家中,鸡鸭鹅什么的,一桌子都是丰盛的菜肴,还有吃家乡当季出产的农作物,如菱角、芋头,早已是家乡的特有风俗。都说中秋节是最容易吃胖的,这不,才吃了一会儿,就感到饱了。这些小小的幸福,都只不过是记忆罢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然而,家乡的中秋,却早已变味。想吃到家乡这些特色食品几乎是不可能;小孩子在晚上玩灯笼又被大人们不允许;串门送礼人之常情,又有多少人是真诚地祝福他人……城市的发展,我们得到许多物质生活上的提高,而诸如中秋节却日渐失去了她的风采。
月是故乡明。在民风民俗都在流逝的家乡,中秋的月亮无疑是一道最独特最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亲朋好友拿着凳子,同坐在一道屋檐下赏月,让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的月亮未必是最大最圆的,但亲友的团聚为我们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对于团聚的人来说,与亲友赏月是生活中的一次小小幸福;对于离散的人们、游子来说,与亲友赏月只是遥不可及的奢望罢了。家乡的中秋,它也是一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最可惜的是家乡的中秋,最美的也是家乡的中秋。在被人叹为”冷漠城市“的家乡,愿中秋等节日再次让人们体会到浓浓的人情味,让人们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点滴幸福。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3
中秋节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近了。前几日去超市,到处都能闻到月饼的味道,商家的打折促销活动也是一个接着一个。
中秋节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来了,突然有些怀念家乡的中秋节。家乡的中秋节总是在我们的期盼和等待中如约而至。中秋节前夕,母亲总是会做很多月饼,月饼比超市卖的要大很多,但没有超市卖的月饼那么精致那么花样繁多,可却甜美无比。除了这些小月饼,母亲还会在中秋节当天准备一个超级“大月饼”,月饼里的馅是芝麻、花生和白糖,晚上母亲会烧一堆柴火,待到柴火燃尽后,把那个超级大月饼放到平锅里,然后上面再盖一个从邻居家借来的同样大的平锅,之后把柴火灰盖到平锅上,大概二十多分钟后,一个黄灿灿美味无比的大月饼就出炉了。在我们的期盼中,母亲把这个大月饼切成四份,每人一份,咬一口甜美酥脆好吃至极。我和弟弟总是很快地把自己的那一份吃得精光,生怕吃慢了被人抢了去。
吃完月饼我们会在葡萄架下玩耍,父亲也会拿出他珍藏已久的陈年老酒喝一点。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空气很纯净,月亮很圆。
在童年的记忆里,中秋一直是和家里人一起度过。直到大学毕业后去了另一个城市工作,在另一个城市里有了自己的家,在中秋的时候,在异地的我还是会想念家乡的中秋节和我至亲至爱的亲人。
我喜欢中秋的意境,喜欢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大月饼”的快乐。多少年过去了,虽然现在市场上的月饼琳琅满目,各种口味一应俱全,可我还是怀念母亲曾经做给我们的月饼。每逢佳节倍思亲,三年没有回家乡和亲人一起过中秋了。家乡的中秋,永远有说不完的情意。不知道今年中秋,全家人一起吃大月饼的时候,还会给我留一份吗?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4
我度过了许许多多的节:如“六一”儿童节,端午节,春节……
中秋节在8月15日,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秋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时代,民间就已有为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太师饼”。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现了以胡桃仁为馅的圆形“胡饼”,唐高宗时,李靖出征匈奴,于中秋节凯旋而归,当时恰有一个吐蕃商人进献胡饼,李渊很高兴,手拿胡饼指着当空的皓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月亮)。”随后分给群臣食之。若此说确实,这可能是中秋节分食月饼的开始。但“月饼”一词,最早是见于南宋吴自牧的红菱饼。月饼是圆的,且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时代是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说:“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心灵手巧的制饼工人翻新出奇,月饼上做出各种花样,彭蕴章《幽州土风吟》描述说:“月宫符,画成玉兔窑台居;月宫饼,制就银蟾紫府影。一双蟾兔满人间,悔煞嫦娥窃药年;奔入广寒归不得,空劳玉杵驻丹颜。”
我最爱中秋节了!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5
“八月十五金秋之中”,中秋,古往今来,皆有人月两团圆之说。不知在这一天,又会有多少远在他乡的游子在思念着家乡的中秋。家乡的中秋,没有张灯结彩的热闹气氛,在我眼里,却别有一番韵味。
中秋这天早上,奶奶一定早早起来准备,即使我因为放假想要偷懒,听到锅碗瓢盆的悦耳交响曲,也会起来帮忙。家乡每逢大节日都要祭神祭祖,所以尽管奶奶早早准备,早饭也还是很迟才吃。
家乡房屋的布局大多是入门见大厅,走过巷子连接着露天的天井。祭神祭祖通常是先在大厅祭地龙神,再在天井祭祖先。供桌上必定放着“三牲”,即咸鱼,猪肉和鸡;五碗盛得满盈还要向上堆成小山的白米饭,两碗之间放上筷子,前面摆上酒和茶。但在天井祭祖时,必须装上满满一筒米插香。而插香这个工作,通常就由我一力承担。向着正位拜三拜(三鞠躬),再恭恭敬敬地把香插好。这时,我也会许下心愿,也算是求祖宗保佑,心中也就常怀几分敬畏。
祭神祭祖后,便要放鞭炮,各家的时间点不同,鞭炮声此起彼伏,时时有之。这之后,供品自然就成为饭桌上一道好菜。早饭,是要一家人一起吃的。一家人围坐一桌,其乐融融,你也将明白,节日不过是个归家的借口。
大节日还是有着许多的禁忌与约束,尤其对我。然而每逢大节日,最高兴的还是我。因为每到这个时候,叔叔一家将会从阳西回来,这便是我所期盼的。叔叔的女儿,也就是堂妹,从小和我一起长大。只是后来因为叔叔的工作调动,堂妹也到阳西去了。两地相隔不远,我们却仍是聚少离多。所以,我们都盼着节日,堂妹也盼着回家。
玩了一整天,夜晚终于到来,我们也和别处一样——赏月。
小时候,家人总会在天黑之前将桌子和各样食品搬到楼顶,准备赏月,我和堂妹必定早早挑好两个灯笼,赏月时便将它挂在高处,任由蜡烛放出小而红艳的光芒,散发着暖暖的笑意。月饼,柚子,葡萄,都一一摆上桌,还附上一壶茶。这茶,通常是像罗汉果茶,菊花茶这样清热的茶,入口留下甘醇的回味。
坐在桌边,吃着月饼,大家高谈阔论。月饼大多是甜馅,易腻,柚子便在这时出场。妈妈和奶奶剥柚子皮时都会先割下顶部,再用小刀在外皮上从上而下划上几刀,便可从中剥开,往往可以得到完整的空心球状的柚子皮。叔叔会用牙签将切口连接起来,再在上方用铜线串上棍子在中间放上蜡烛,哈!又是一个小灯笼。
有时坐久了,不愿再坐,我和堂妹便会同蓝姑一起,走街串巷。蓝姑是叔公的女儿,只比我大三岁,和我们一起长大。在门口赏月的邻居看见我们这三个提着灯笼的小孩,都招呼我们进去吃月饼。如果每一家都进去,岂不吃撑了?我们只应上几句,来到朋友家,玩一会儿,吃上几块月饼,提上灯笼,便继续游玩。灯笼不大,光芒却小而温暖,路灯时常不亮,灯笼照亮着前方的路,映着我们的笑脸。
有一年,叔叔还买回了孔明灯。不等天完全被夜色染黑,我和堂妹便迫不及待地来到楼顶,放孔明灯。叔叔帮我们摆弄好外面一层薄如蝉翼的红纸,点燃蜡烛,轻轻松手,孔明灯便冉冉上升。火光,映着红色的薄纸欢跃地跳动着,似乎能照亮天空一角。
远方似乎又掀起一阵风,飘送来许多孔明灯。我和堂妹数着,天上的星星也配合地闪烁。十只,二十只,不,三十只,也许更多。孔明灯随风飘向远方,载着无数人的心愿,成为远方星星点点的闪烁的光芒,星星点点的红色的希望。我们的那一只,也早已混入其中。堂妹眨着眼睛,问我:“我们的愿望,会实现吗?”我笑着抚摸她的头发,“一定会的”,抬头仰望星空,无边无际,广阔无垠,给人以无限的希冀。
然而现在,大家都懒于将东西搬上楼顶,便直接在家门口赏月。灯笼,似乎也随着童年走出了我们的中秋。眼前,只有邻家小妹妹的电子灯笼闪烁着,少了几分纸灯笼的韵味与温暖。楼房,挡住了月影,直到很晚,月亮才能爬上来,我们依然愿意守候,我们都不喜欢没有月亮的中秋。
也有一年中秋,是多云的天气,月亮迟迟不肯露脸。而我就一直等,直到看见白玉盘般的月亮从云层中出来,才沉沉睡去。幸好,中秋也极少下雨。
又是一年中秋,叔叔没有回来。少了堂妹爽朗的笑,总觉“遍插茱萸少一人”,皎洁的月光不知和谁分享。然而,就是看着那轮圆月,便一点一点地释怀了。不相见,也可以思念,我们也早把彼此记在心中。想来堂妹必定与我共赏此番月光,思念着彼此吧。古代诗人借月遥寄思念的情怀,莫过于此吧!
中秋赏月,正是团圆佳节。佳节未变,人却一年一年地长大,对此的喜欢倒也未必会变。只盼来年中秋还能邀你与我一同共赏圆月,一起品味家乡的中秋节。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6
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在夏历八月十五那天。正由于那天是秋季的正中,得名中秋节。
说到中秋节呀,尚有一个瑰丽的传说呢!相传在八月十五那天,嫦娥由于偷吃了仙药,却不知那药不能多吃。一时之贪使他飞向了清凉的月宫。月宫里什么人都没有,唯有一只玉兔陪伴她阁下。以是当人们看到玉轮上那并犯科则的图画时,便想着那是瑰丽的嫦娥仙子和玉兔在玩耍。也正由于这点,古时辰的妇女们在中秋节的晚上设案供奉瓜果和糕点,还要虔敬祭拜,以求本身芳华永驻。
在老家,中秋节此日尚有赏月呢!早早地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便都出来赏月了。玉轮就像首次登台演出的小女人一样逐步升起,怕羞胆寒,皎洁如玉。玉轮上的图画像小孩子信笔涂鸦,又像人人的奇书异画,让人捉摸不透。你看,从这个角度看上去是很像山丘;然则换个角度再看,又像一片茂密的小树林。雪白的玉轮洒落在大地上,统统都是那么安静。
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禁想起并吟诵了《水调歌头》中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爸爸妈妈都夸我朗读程度进步了不少。
赏了月,还要吃月饼呢!打开那油腻的包装纸,看到的即是一个金黄的月饼了。这月饼外皮酥脆,内里的豆沙馅却是松软适口,好吃极了。
那圆圆的玉轮也请托着人们盼愿团聚的空想,因此身在异乡的你必然要回家哦!
《家乡的中秋节》作文篇7
今年的中秋节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大爷一起开车回乡下老家过中秋节,家乡的中秋节 小学生精品作文。到了那里,我随着他们一起去看望了长辈亲戚们,在回去的路上大爷说:“他要走一走小时候上学时走过的山路。”随后我们就下车和大爷一起走山路了。大爷边走边和我讲小时候他为了读书,要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每天要走几十里山路,这时候让我想起了我们学过的书上有一篇课文《山沟里的孩子》也是讲了他们为了读书,每天要走很多山路,非常辛苦。今天我体验了他们的艰苦,很快我就没有一点力气,想想我们的今天是多么地幸福,我们还在等待什么?努力学习吧!
晚上天有一点阴看不见月亮,大约九点多钟的时候,又大又圆的月亮露出脸来,把整个天空照的通亮,作文素材《家乡的中秋节 小学生精品作文》。爸爸和妈妈把月饼、水果还有酒、饮料拿出来大家一起赏月,爸爸说:“很多年没有看见这么清楚的月亮了,大家谁能说一下有关月亮的诗句。”我第一个站起来背诵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大家都夸我背的好,接着爸爸也读了一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大家一起把酒杯举起来,祝愿中秋节快乐,最后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第二天,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小山村,希望在明年的中秋节再来这里团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