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画展观后感5篇
观后感的表达使我们对影片的情感基调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观后感的撰写能够提升我们对影片艺术性的理解,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参观画展观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参观画展观后感篇1
进入展馆,一幅幅大型艺术力作给人带来“不可替代”的启发性东西。把墨当色,把色当墨,相互重叠、渗透,画面倍感当代,蕴含着多媒体的艺术元素。表现了思想俱进、意识超前、追问生活、气质聚盛、气韵生动,其主题是画家情感的宣泄、心灵空旷,这种境界来自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
值得称道的是,他创作系列花鸟静物,笔墨浓淡、干湿、线条的连续性、意延构图、虚实相兼、自然留白都体现着中和之美。画形“有中出无”“无中生有”如此转换,不为人刻意雕琢,让人振奋感慨,享受到善意和微笑。
从众多的作品中可以看出画家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根基。要求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实际的是画万里画作过程。一个画家的突破,不敢想的他想了,不敢画的他画了。有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犟劲,运用大气度、大智慧的手法,气场沉潜于笔墨,笔墨挥毫于气韵。心性、神性、灵性融于画道。
这次画展作品将会成为收藏界的新宠,因为他把中国水墨精神用鲜活的生命力向外散发和冲击。苦思苦练形成自己“写彩”的艺术风格。你看他画的山川,用色大胆粗犷,好比古代的漆器着色渲染而厚重。作品在色彩上有鸡血石的感染和秀雅,有天黄石的高贵和稳重,有玉一般清澈和柔润,他笔下的山石纹路自然、造型巧妙、气象又有肌肤丰腴之美,他追求个性,而不为个性所困,不刻意造作,而是顺其自然,大智若愚,返璞归真,用纯真感觉的手法去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用他的话说:
就是把画变成一首无声的诗、一曲优美的音乐、一道可口的养生大餐。让众人领悟、感受、品尝。因此他在绘画时心神专一,好像与世隔绝、清除杂念、心渊气聚,从而看到作品有自己生活的阅历,思维的表现,精神的抒发,最终达到“得意忘象”的境界,他无所顾及,敢于挑战自我,自然而然地成为当代画家中的一位优秀的开拓者。
参观画展观后感篇2
这天我们去参观了一个特殊的画展,这个画展的主题是“童心有爱,七彩梦想”。年少的我们,心中充满了稚嫩的梦想。我怀揣着这样的情绪,走进了位于科技宫四楼的画展展厅。
一进展厅,我便看见了琳琅满目的绘画作品:素描、水彩画、儿童画、沙画、国画,应有尽有,还有别具风格的手工制品。一件件美丽而精致的手工作品吸引了我的眼球,但更令我叹为观止的是一副夏日荷花图,是一幅国画。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亭亭玉立的荷花优雅的站在池塘中央,淡粉色的花瓣将柠檬黄的花蕊轻柔的包住,十分美丽。左侧一朵荷花含苞待放,宛如羞涩的小姑娘。荷花下方,几片嫩绿的小荷叶刚刚长成,两侧的墨色的荷叶更衬托出小荷叶的生机勃勃。一只如画龙点睛般的蜻蜓停在盛放的荷花旁,仿佛被荷花淡雅的香气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开。池塘中,几条顽皮的小鱼在荷叶下嬉戏,十分生动可爱。看到这幅画,我便想起了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句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觉得,这幅画的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和杨万里一样:我们必须要做一个像荷花一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这次画展,我不仅仅体会到了大千世界的美丽,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这次画展,我真是受益匪浅!
参观画展观后感篇3
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展现广大师生高雅健康艺术才情和积极向上精神面貌,我校在11月1日举办了首届师生书画展。展出了全校师生优秀作品230幅,其中学生作品154幅,教师作品76幅。内容包括水彩画、剪贴画、国画、木刻画、书法、摄影、十字绣等。
11月3日,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去文化广播中心参观书画作品展。我本带着一种沉重工作心情去到展厅,但当我到达展厅后,我心情马上激动起来。哇!展厅里挂满了各种各样书画影作品,令我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首先映入我眼帘是方桂珍老师几幅工笔画:《微笑》、《三月红》、《遐想》、《树下》,画中人物描绘得那么温雅娴静,他们姿态像貌眼神各不相同,但都气质高贵、清纯无暇,心灵未被世俗世故扭曲和污染,令人顿生不忍亵渎爱怜之情。
这时家长带着学生陆陆续续进场了,我带着几位学生、家长到处望了望,看到了各式各样画,内心开始感起兴趣来。我仔细观望着每幅画,我发现每幅画笔法都苍翠有力,画使人觉得实有行云流水,笔走龙蛇之感!让人感到艺术博大精深,令我感到自豪!再看到同学们画,那更不用说了,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又来到书法作品展区,一个个毛笔字清秀俊逸,透露着深深文化气息,同时也激起了我对书法兴趣。我又仔细一看,这些书法作品作者竟然是年龄那么小孩子!真是为他们感到自豪。一位家(]长观看完这些作品,不禁地赞叹到:"河田小学能够举行这么大书画展,真不简单呀!"我听了,心里乐滋滋。
看完了书画展,我感觉很不错,能欣赏到艺术,能看到辛苦杰作,能看到缤纷色彩世界!同事们和学生们那些杰作,使我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仰慕之情。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太惭愧了。也许我该身体力行地多看多走,刨除自己狭隘,认真汲取知识养分,在文化海洋中徜徉!
参观画展观后感篇4
作为美术欣赏课活动的一部分,上周四我随着我们系的师生一同来到江西艺术中心参观陈丹青画展。在几个小时里,每一个同学都认真地欣赏了自己喜欢的画作,也收获了许多。
舍斯托夫说:“人就是向现实转变而尚未完成转变的可能性”。时间、友谊、艺术,是本次展览的主题,由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作为主线,叙述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围绕艺术的友谊。四十年来,三位上海老朋友的故事充满戏剧性的起伏与变化:林旭东由油画转向版画,继而转向电影,又回到油画;陈丹青的绘画与书写生涯,已为公众熟知;韩辛从上海、美国、北京的艺术游历,则是一个革命少年成长为自由画家的典型。在四十年故事中,陈逸飞、刘小东、贾樟柯,是这三位画家长期友谊的见证人。而三位老友的各自陈述,使我们有机会进入时光隧道,目击革命时期自学一代如何成才,为今天的艺术教育提供了生动鲜明的对比与反思。
展厅入口的大幅黑白照片,是2011年三位老友骑着自行车穿越上海的弄堂,笑得非常开心,一如他们的年轻时代。那是动乱的年代,岁月荒荒,他们躲在角落偷听苏联录制的欧洲古典音乐,自学绘画,彼此玩笑,八·九十年代,三个人各走各的路,到了新世纪,又凑到一起画画,聆听当年的曲目,依然彼此玩笑??在展厅中,四十年的光阴转化为物质与文字,在展馆的墙上交错并置,灯光下显得很静很亮。
门首两侧的墙上是三位老友的三篇自述,作品由左右两端展墙挂开,按年代顺序,依次分段,向展厅深处延伸: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各名作的临摹,终结于2011年各自的写作和创作,每一展室印在墙上的解说文字,关于画,关于人。陈丹青与韩辛各写了十余段,林旭东寡言字仅写了三段。此外,半数以上的画配有图说,韩辛与陈丹青各占一半,这是两个话多的人,一个爱听表扬,一个乐于夸奖。
林旭东写道:一天上街,在淮海路上迎头就遇见了病后的丹青和他爸爸。以后就开始你来我往地时常见面。有时他会和爸爸或者弟弟一起来。他爸爸和弟弟的形象俊朗,常常成为丹青习作的对象,后来丹青画的康巴汉子,骨相结构中也有他们的影子??他这几年的画中,我比较有感于他的印刷品写生,形式上是他在美后期图像并置的延续,但已不只游戏概念,娓娓道来的是他的衷肠,岁月苍桑,世事难料,画家能守住的也只有这几本旧画册,在无人喝彩中自有一种从容与淡定,波澜不惊中题材已被超越:在一笔一划的把玩中,他营造着安放性命的处所??韩辛画得很多,水粉画,画的多是风景和静物。
在画展中找他们的“进步”与“退步”,或者比照谁画得更好,都是无趣的,都是观看与认知的障碍,因展览所能呈示的意涵,是三个独立的人如何与境遇周旋,如何与自己的爱与才能纠葛,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画什么”,“怎么画”而他们顽强信守了自己对艺术的热爱,虽然这份爱遭遇了不断改头换面的时代。提醒是必要的,即:此展本身是一件完整的,难以分割的作品,单独看一件作品,一个人的作品,一个年代的作品,便没有看见这个展览。
绘画,是画家的终身自我教育,眼界,是基本的条件,而眼界,通常指向别人的作品。其实,自己的作品也在教育自己,并赋予对绘画的认知,这是一个使作者成为观众的画展。
参观画展观后感篇5
我自幼爱画,对各画种均有所了解,特别是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前段时间,有缘偶遇一幅作品:悠悠流云,飘逸间含着深沉:巍巍峰峦,苍茫里藏着秀润;流泉飞瀑,如闻其声;村落丛林,掩映成趣。细品之,笔触老辣,水墨酣畅,气象恢宏,真是令我心生向往,并牢牢记住了这位叫“来支钢”的画家。
得知来先生将在深圳举办画展,我立刻从西安前往深圳美术馆观看《来支钢水墨艺术大展》。一幅幅水墨山水画把展厅变成了一个黑白两色的纯净世界,瞬间让人体会了庄子所说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仔细欣赏这些作品,或悬崖古松苍莽,或山村野径闲适,或古镇纯朴风韵。那群峰竞秀之磅礴令人激动,那云叠雾障之悠远引你遐想,即便是一棵枝丫横陈的古树也显非凡韵致。虽是中国水墨画,自然景物的立体感、质量感和空间感都处理得很完美,画家的非凡功力——造型使我叹服。
走出前厅,转入中厅,迎面墙上一幅《峡道》、侧面一幅《艺道》将我震撼。徜徉在巨型山水长卷前,感受云海翻涌,山水扑面,和鸣声声。又有村落梨花,人间生灵。画家笔下的山水奇观多么像一首雄浑激越的交响曲,起伏跌宕,让人沉醉其间。仿佛在旅途中,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正应了古人评画的那句“画中境界可居可游”!我想这应是画家来支钢的第二个非凡本领——造境。
有型有境的画我亦见过不少,但打动人的却不多,我觉得来支钢的画真正动人的地方是“有情”。情是什么?情是大山大水的表情,是画家笔下的山水之境,仿佛山水也是有喜怒哀乐的。如他的作品《崛起》,那是一种呐喊,一种激情;而《涓涓涌泉》中,则是一种欣慰与欢畅。这种蕴含在水墨间的情感,才是作品真正的灵魂。我觉得这是一个画家最难达到的高度——造情。
来支钢作品的最重要的技法是积墨,这是中国传统技法,上可追溯到北宋郭熙,后有清初的`龚贤,继而黄宾虹发掘了这一技法,李可染又将其推动发展。来支钢是李可染大师的第二代传人,既从师长处传承技法吸取养分,又有个人心得加以创新,其积墨通透灵气,毫无板结之象,可以说对积墨技法的掌握和运用已达炉火纯青的地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来支钢先生12岁开始学习画画,日复一日,从师练习。他每一幅作品背后都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辛苦,我们所看到的《艺道》耗时八月余才完成,一丝一缕,一点一画,墨干了又积,几十遍后才终于成就这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细赏作品,可觉其力透纸背,千笔万笔,笔笔无敷衍懈怠,无丝毫轻浮油滑。想起来支钢先生在不同场合讲过的一句话:“作积墨来不得半点偷懒,人家出游,我在画画;人家吃饭,我在画画;人家睡觉,我还在画画;我就是在梦里,还在想着明天的画该怎么画。”天道酬勤,来支钢终于成就了今天的自己,成为继承与发扬中国水墨艺术文化的新一代画家。
人如其画,画如其人。我忽然感悟到,他的积墨初看是一种功夫,其实是一种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才成就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