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作文8篇
有了丰富的素材积累,我们可以更好地构思和展开作文的内容,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作文其实是一种对自己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释放压力和情绪,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舌尖上的年味作文8篇,感谢您的参阅。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1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每当诵读起这首诗,于是我就知:年要来了。
那天,我和爸爸去盐城的“水街”游玩,刚一进去,一阵阵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再定睛一看,原来是舞狮舞龙,那个个活灵活现,有猛烈的大狮子,还有几只怯弱的小狮子。再一直向前走,有位红衣妙龄女郎正在舞台上表演魔术,她将一张扑克变成了一堆扑克,接着她又将空手用扇子扇出了彩花,各种各样的魔术,她随机应变,让围观的人看得目不暇接。我和爸爸再向前走十多米远,有一个淮剧亭,观众把亭子围得水泄不通,台上的淮剧演员们字正腔圆地把一篇篇剧文演绎得感心动腑,淋漓尽致。我和爸爸看了一段后再转身,那雕龙画柱的仿古楼宇、木桥、小河……于是,那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西风古道瘦马”的美妙诗句,仿佛在此得以情景交融的印证,我不禁大呼“这边风景独好”!
我们顺着人流再向前移动,路边的各式小吃一下子挑起了我的味蕾,那一个个棉花糖,有的.似白云,有的似小羊,各种各样。那北京冰糖葫芦,吃起来甜里带酸,每只山楂都很饱满,让人垂涎欲滴。当然,也有让人舍不得吃的,那就是——糖画。做糖画的那个老爷爷年纪应有70几岁了,他的手艺很高超,各样的东西都能画出来,而且栩栩如生,使我对这如此传神的民间手艺大为赞叹!
一路上,游玩的人们身着新衣服,手里拿着泡泡水,每个泡泡都记录着一幕幕精彩的瞬间。提在手里的包,里面应该装的不仅仅是好礼物,更是浓浓的年……
我和爸爸走在回家的路上,路灯杆上都挂满了一对对红红的大灯笼,华灯初放时路上一片繁华,车水马龙里掩映出一片火树银花……此情此景,我寻到了年味,并且是浓浓满满的年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2
有人说:“年的味道就是美食的味道。”这话一直被我奉为真理。孩子们过年期待的莫过于三件事:假期、压岁钱和美食。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说,年的味道永远是在舌尖绽放。
每当开始倒计时大年初一时,老一辈们亲手制作的汤圆就已经甜在我的心里。看到包着乌黑发亮的芝麻馅的生汤圆丢进冒着袅袅白烟的'锅里时,一股畅快之意涌上心头。捞上来时,衬着水泽的汤圆犹如白玉般晶莹剔透。舀起一粒汤圆,轻轻一咬,馅就流了出来。它在我的嘴里流淌,瞬间感到满嘴的香甜。
大年初一的主餐,登场的“主角”一定是海鲜。为了能让我们大快朵颐,外婆烧的一般都是新鲜的大鱼大虾。因此,每当看到灶炉上跳动的火苗,心就不由得激动起来。家里做的海鲜大多都会放些辣椒,上菜时我总会埋头“苦”吃,虽然辣得满头冒汗,满嘴冒烟,但还不舍得停下来,吃得裤子松了又紧,紧了又松,直到吃到扶墙为止,才开始狂喝开水,来浇灭嘴里的“火焰”。这“一战”让我味蕾爽到极致,犹如在火焰上跳了一支优美的华尔滋。
初一的美食不光“主角”惊艳出色,“配角”也毫不示弱。外婆烧制的蜜枣汤,总能让我从嘴甜到脚跟。除枣肉外,它的汤汁在冰藏过后也可以当餐桌的饮料来享用,甜而爽口。因为这蜜枣汤都是一大锅一大锅煮的,所以它自然成为过年最货源充足的饮料。
要说过年主食,少不了的就是我最爱的炒年糕。因为年糕有“年年高”的寓意,所以它也是来年美好的代名词。那糯糯的年糕,再加上一些笋丝、肉丝、小青菜等配料,味道简直令人无法抗拒。当我把年糕放在桌前,一股香气扑鼻而来,让我本已兴奋的味蕾又更加骚动不安,不得不咽下好几口口水。放一片在口中,外焦内嫩,简直就是人间美味,可以说炒年糕唤醒了新一年的胃。
也许是美食的影响,我仿佛忘记了耳边从未间断过的新年鞭炮、门口新贴的对联、身上穿着的新大衣、枕底排不过的压岁钱,还有一个又长大一岁的自己。
的确,在我们这些孩子的心中,年味就是美味,它是那样令人向往、垂涎和久久回味……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3
2月4日,农历腊月廿四,南方俗称“小年”,一大早母亲便在厨房忙活起来。随着排气扇的声音一停,母亲端上来了一盆冒着热气的年糕,喷香的味道扑面而来。“嘿嘿,没想到我也成‘糕富帅’了啊。”我开起了玩笑,夹起一块蘸了糖的年糕就往嘴里送。热气腾腾的餐桌、柔软黏牙的感觉,顿时让我回忆起童年那些百吃不厌的“年味”来。我的童年是在平江县城度过的,每到岁末,各种年货应有尽有:糖果、炒货、红薯干、炸肉、酸萝卜等等,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酒心糖和炸肉。我现在已经很少见到酒心糖了,它是一种空心的巧克力糖,空心部分灌满了果露酒。由于平时很少吃到这种高级糖,所以我们吃酒心糖时,都是小心翼翼地撕开金色的糖纸,顺便将粘在糖纸内面的巧克力屑添干净,然后舔着巧克力,当快要舔到里面的空心部分时,将糖塞入嘴里,用力一咬,顿时酒味四散,甘甜的酒汁顺着舌尖流入喉咙,好不痛快!
炸肉并不是把肉放入油锅炸,对于80年代的小县城来说,大块吃肉也是件比较奢侈的事。大人们把加入鸡蛋的面粉揉成团,里面包裹一些碎肉末、葱,再放入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出锅。我最喜欢在大人们做炸肉时,站在一旁看着,一旦有炸肉出锅,我便手疾眼快一把抓过来,一边吹着烫手的炸肉,一边咬着炸肉最外面那层脆脆的金色面皮,吃完脆皮,里面的面团又白又嫩,就像鸡肉一样,再加上碎肉末和葱香,那感觉,比现在肯德基麦当劳的炸鸡好吃多了。
“小年来到炸馓子放炮”,拿到压岁钱了,我们男孩子就喜欢买些香烛鞭炮,跑到外面燃放,运气好的可以碰到挑着担子卖炸馓子的老头。炸馓子是筋面粉放油锅里炸出来的,我没见过怎么做,但是卷起来像铁丝一样一大盘,咬起来嘎嘣嘎嘣的,非常脆,一吃就停不下来。还有炒米,将晒干的米饭放入油锅内炒,加入黄豆、芝麻、盐巴等,香气逼人。看春晚时,左手一把炸馓子、右手一把炒米,可以吃通宵不停嘴。
不知觉间,我眼镜上已是雾蒙蒙一片,我连忙用手挡住年糕的热气,擦干净眼镜。而那舌尖上的年味,那过年的回忆,却永远无法拭去。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4
舌尖上的年味,舌尖上的家。老家的年味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位于中国浙江省东部的安吉,正上演着舌尖上的年味。
腊月一到,挨家挨户开始了上演打年糕的戏码。
妇女们将早早泡好的糯米洗净,放入锅灶中烹煮。几个年轻力壮的汉子排着队打年糕。只听叫唤声“出锅了!”妇女们将煮熟的糯米放入石臼。一个壮士立马抡起木槌,捶向石臼中的糯米,旁边有一人需要配合的.翻动糯米团。你一锤,我一翻,如此默契,如此和谐。
大约十分钟后,一颗颗糯米粗糙小子在木槌的造化下,形成了一个个俊俏的白面书生。光滑的糯米团从石臼中被请上了案板上,下面的活就要交给有着二十年经验的老师傅了,只见他双手不停地搓,揉,按,面团好像和他很投缘,乖乖地随他折腾。等到圆鼓鼓的面团化身成长长的条子,只见他拿着一根细细的白线,用力拉紧后,三下五除二就把一块糯米团拉成了几块大小长度,宽度一模一样的年糕。
流水线似的工序还没有完结,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就要交给我了。我拿起刻有福字的印章,沾上红水(可食用的)轻轻地印在年糕上,阳光下,洁白的年糕镶着鲜艳的福字,寓意来年日日高。
大人们憧憬着来年的美好愿望。馋嘴的我却一手抓起一块没有成形热气腾腾的年糕,往芝麻糖碗了重重的沾了一下,急切切地放入口中。小嘴巴包着年糕,用力地咀嚼着。年糕的韧劲有道,芝麻的唇齿留香,好吃的让我无法启齿。
大年初一,年糕就粉墨登场了。炒年糕,汤年糕,煎年糕……但这些并不能抓住我的味蕾。我的最爱――炜年糕。生起熊熊烈火,去大缸里取几根自家打的年糕,洗净,擦干,放入火炉中,年糕开始了它独特的处子秀。竹排霹雳啪啦的作响,大火中的年糕脱去了白面书生的模样,摇身变成了黑脸大汉。掰开烤好的年糕,外焦里嫩,再沾上细腻的白砂糖。咀嚼,品味,绵滑的年糕久久在口腔打转,似乎不舍下肚。
焦糯的年糕味,伴着淡淡的柴火味,和着浓浓的幸福味,新年开始了。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5
说到年,应该没有什么陌生之处,过了腊月二十三春节的彩排后,年,变得分外热闹。
除夕,是农历的最后一天,是团圆的日子。这天晚上吃的饭,是这一年的`最后一餐,是团聚的时刻,也是我觉得最为美好快乐的时间。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这句话说得真不错!爸爸妈妈为了备好年菜,已在“仙气缭绕”的厨房里忙碌了一下午,真不知道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天一擦黑,烟花在天幕中绽放,鞭炮声传入了人们的耳里。一道道菜品,终于露出了真实面目,在眼前展现:瞧,那是甜椒炒肉,代表红红火火;看,那碗肉沫豌豆喻为团团圆圆;嘿,这清蒸鲫鱼代表年年有余;喏,韭菜炒肉则象征长长久久……但这之中,最为我所爱的,却是凉拌鸡,它的寓意是吉祥顺利。
“未闻其物,先闻其香”说的就是凉拌鸡,初闻,香辣的气息萦绕于鼻尖,久久不能忘怀。再闻,抑制不住地涎在口腔里跃动,慢慢地垂在嘴边。不仅如此,凉拌鸡还有着公认的高颜值。白白净净的鸡块被码在盘中,以胡萝卜丝、黄瓜丝、莴笋丝作为辅菜,辣油一淋,便给菜增添了喜庆之色。
所有菜都上齐了,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桌前,夹起寓意各不相同的菜肴,也为自己做了祈福。我迫不及待地将筷子伸向凉拌鸡,撮一小筷,卷着鸡肉,一口咬下,那叫一个麻辣鲜香。辅菜解了主菜的腻,主菜又使辅菜更鲜,食之还有酸辣相衬,层次丰富,变化多端。细细品尝,犹如行走在云端,回味无穷。
于是,除夕从万众期待中走来,又在其乐融融中离去。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6
过年是每一年都会发生,也必须会发生的事,在我的家乡过年,只有三天天不准确的说是一天加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是两天,在你们那里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呢?我们这儿过年30号下午就要做糍粑,初一的时候我们要去拜年,初二的时候我们要去祖堂,让我细细道来。
30号
30号下午奶奶都会准备好面粉去做糍粑,但我们家乡做的糍粑是很特别的,好吃极了,奶奶将面粉倒入一个大一点的盆子里,再把中间弄出一个洞来,在往雪白的面粉中倒入热水,便成形了,你再用手揉一揉,变成了一个圆润的面团子了,在还未成形时,我便和奶奶说让她给我也揉一下,奶奶说你不会揉,还是别捣乱了吧?我会揉,就让我揉一下吧,我说,奶奶无可奈何,只好让我揉,我一掌下去,球上便出现了一个大掌印,并不像奶揉的那样好,奶奶在一边笑到说, 就说你不会吧,这可是需要技术的,这句话里带着一点点骄傲,好了,成形了之后揉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进蒸笼里,出来之后,那糍粑,软软糯糯的,十分好吃,30号晚上,我们小孩子和大人都要去祖堂,大人们在说话,打牌。我们小孩子便聚在一起玩游戏。
正月初一 拜年
初一了,一年的第一天,终于到来了,我们都穿着新衣服,早上你是绝对不会起不来的,因为早上许多人会放烟花,放炮竹,所以你不会睡得着的,像我,就是被烟花叫起来的,起来之后你要拿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大袋子,然后去每家每户拜年,说新年好,如果是抽烟的大人的话,他们的家人便会发烟,如果是小孩子的话,大人们就会拿出许多零食放进这个袋子里,不一会儿你会发现这个袋子根本装不下,这样你就收获了很多好吃的.。
正月初二
初二早上我们便早早起床,与父母一起去下面的祖堂,把初一从我们这儿拿走的旗子拿回来,然后再放进我们的祖堂里,然后众人一起下跪,拜一下,以求好运。
这就是我在家乡过的春节,既有趣又不无聊,因为那里有很多人。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时王安石的《元日》中,描写的当时过年习俗。
每个地方过年的习俗、美食都不一样,家乡的年味也自然是独特的,我要给大家介绍的是家乡莆田过年时必不可少的一种美食——红团。
红团是蒸食,由皮与馅做成,馅料可以根据各自的喜好做成不同的材料。现在一般是香甜软糯的糯米馅或甜而不腻的绿豆馅。两种不同的馅,口感也不同,糯米馅吃在嘴里又粘又软,绿豆馅在口中则是满腔绵密,比较有嚼感。
还有的人喜欢吃咸味馅的,那么只要在糯米中拌上肉、香菇与花生即可。
再说皮吧,先用开水灌入糯米粉,揉成面团。制作过程当中,要先加入一种可以食用的红色粉末,这样蒸出来才会是鲜艳的红色;水一定不要放太多,否则整盆都是白色浆糊,遇到这种情况还得再加面粉,一直到能揉成团而不粘手为止。然后,从揉好的面团中,揪出一块,捏成巴掌大小,把搓好的馅放在皮的中间,小心翼翼的包好,绝对不能露馅。包好后在面粉当中打一个滚,这样红团不会粘在模具上。然后在模具里一按一敲,垫上叶子就完成了。
介绍完毕,我准备亲手尝试制作了。
面团、叶子、馅料、模具都已经准备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开始制作。
由于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萌新”,所以在做面皮时就栽了跟头。
我和好的面团粘糊糊的,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沾上了一层面粉。我掌心托着裹好面粉的面团,一只手轻轻地压着,压出来的皮与饺子皮一样薄,我只好再加了一些面团,这下可好了,“饺子皮”变成了春卷皮。我意识到自己压的太用力了,只好重新再做,这一次我小心翼翼的克制着力度,终于捏出了一张像模像样的饼皮。
接着我用手拿起了一个捏好的糯米团,刚把它放到皮的中间,它就不听话的粘在了我的手上,我迅速把他用皮严严实实的包住,然后裹上一层面粉,甩进模具里一压,轻轻一抖,一个红团掉了下来。
最简单的就是剪叶子了,只要目测估好大小,用剪刀沿着边沿剪好就完成了。再上锅蒸十来分钟后,香喷喷、红艳艳的红团就可以出锅了。
红团象征着红红火火,团团圆圆,还代表着幸福快乐。
这就是红团一一莆田特色美食之一。
舌尖上的年味作文篇8
小时候,外婆总是过年前说一句话:小孩子望过年,大人们望种田。对于我来说,儿时的春节都是一些萦绕舌尖的记忆。年,对孩子来说,无疑是美味的。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们的小嘴就不曾闲过。“二十三,祭灶官”。这天,用米粉做的送灶粑粑,香气会驱走整个冬日的寒意。
“二十五,磨豆腐”。这天不但可以喝到香甜可口的豆浆,母亲还会抽空煮豆浆时捞几张豆腐皮出来,晚饭时和小葱芝麻一拌,最下饭不过了。
再后来的这两天,好吃的会更多。首先,外公会去杀年猪的人家割肉,遇到亲戚家杀猪,我还可以跟着蹭顿“杀猪饭”吃,这样的宴席,主人家是不会吝惜猪肉的,上桌的菜都是大盘大碗,极其解馋。如果没有吃过瘾也没关系,母亲正家里杀鸡呢!每当此时,母亲会将鸡杂用大酱炒了再和泡好的黄豆一起煨制,鸡杂黄豆甭提有多香!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都会飘出炸圆子的香味。往日到处玩闹的孩子,这天都一下不见了踪影,他们都自家的锅台旁围着呢,第一锅圆子都要炸得透透的,锅台旁的小馋猫都等着吃呢!这天,外婆怕我油炸的东西吃多了伤了脾胃,会锅塘里事先放两个红薯,就着柴火烤熟,这样的烤红薯最解油腻。
炸圆子的香味还嘴角边萦绕时,转眼就到了年三十。除夕夜的年饭,吃的那就更多了。当然,这桌年夜饭,也有不给动筷子的,那时的条件不是很好,有些食材只有过年时才会准备,似“年鱼”和“鸭胗”。这些菜烧好后,平时是不端出来的。即使年夜饭时,它们的出场也只是为了做做样子。外婆说,这样的菜是拿来招呼客人的。记得那年,母亲带我和弟弟去亲戚家拜年,吃饭时,六岁的弟弟看着眼前的咸鸭胗口水直流,最后实忍不住了,伸筷子夹了几次,回家的路上,母亲狠狠的批评了弟弟。后来,长大了才知道其中缘由。
大年初一,孩子们都有一个固定的节目——拜年。我们会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挨家挨户的拜年。拜年会得到一些好吃的,几颗糖、一把瓜子都会让我们心满意足。一上午跑下来,我们总是会嫌衣服口袋小。于是正月里,我们会有吃不完的零食,那些好看的糖纸都会被夹书本里珍藏着。
元宵节那香糯的汤圆下了肚后,年味就慢慢淡了起来。外婆会笑着对我们说:“小舌头也要休息咯!”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经常咂摸着小嘴,回味那舌尖上萦绕的浓浓年味。每每想起,依然香甜依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