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观后感6篇
写好观后感可以让我们对电影的情节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写观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电影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大河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大河观后感篇1
决心大于认识,担当大于方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基层干部要坚定改革信心和决心,面对新阶段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不弃微末,不舍寸功。担当,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的干部要敢于担当、勇于作为,在工作中不推责诿过,不踢皮球,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
取实大于取势,解决大于发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干部既要不折不扣领会中央部署的改革任务,又要一竿子插到底,在落实工作中要积极发挥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理解、谋划、解决问题上“实实在在”。推动改革落实,关键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层干部要深入实际,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
原则大于盲从,创新大于保守。基层干部在工作中不能盲目、盲从、盲干,要做到心中有方向、做人有原则、落实有规划。要不怕失误,敢于在方法上创新、方式上创新、思维上创新。摒弃“得过且过”“无过便是功”的保守思想。要深刻领会新时代新要求,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成为新时代改革路上的实干家。
大河观后感篇2
热播剧《大江大河》讲述了1978到1992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宋运辉、雷东宝、杨巡为代表的弄潮儿们在改革浪潮中的不断探索和突围,真实还原了活跃在改革开放前沿一代人的创业生活、奋斗历程和命运沉浮。
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用中华民族的智慧,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的马克思主义道路。40年的风雨历程,40年的光辉岁月,我们向世界、向自己证明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落后与封闭就要挨打,40年的奋斗,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恃强凌弱,成为和平发展的代言人,国内稳定发展、人民生活安心。
40年春风化雨、春华秋实,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40年的改革开放充分证明了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之路、必经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抉择。
将我之“小梦”汇入时代“大梦”。新时代属于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只是为了让生活过得好一点的小梦想,安徽小岗村的“大包干”便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轨迹;只是为了老百姓能不再忍受饥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便造福了世界人民;只是为了给村里的群众修出条“生路”,“太行公仆”吴金印带领唐庄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他们在实现当初心内“小小梦想”的时候,决不会想到今天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一面面旗帜。今天,每一位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青年干部们,不论此刻你是正坐在电脑前为了落实一个惠民项目而绞尽脑汁,是正奔走在田地间向下一位贫困户家中赶去,还是正在办公室里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解疑答惑,你们此刻正在身体力行的“圆梦时刻”终将汇入“时代之梦”的大江大河,汇聚起激流勇进,乘风破浪的无穷力量。
以我之奋斗助力国之强盛。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改革开放给了众人无限的机遇,但也意味着更多的艰难险阻。“互联网+”行动的探索者马化腾,国企改革“邯钢经验”的创造者刘汉章,以及华西村改革发展的带头人吴仁宝等等,他们便是从0开始,一步步带领有梦想的奋斗者闯出了如今大有可为的天地。青年干部作为如今时代的中流砥柱,要想真正成为“定海神针”需要的不仅是坚定的意志、忠诚的品格,更是如他们一样满腔的斗志和一身的本领。这便要求我们勇敢地迈出温室,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到改革创新的主阵地、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到信访维稳的难点区去经受、历练、在新问题中学习新知识,在新实践中适应新时代,在疾风骤雨中蜕变出可以助力国之强盛的有力翅膀。
艰难曲折在险峰,无限风光更在险峰!青年人,让我们一起怀揣着无限梦想,以勇攀“险峰”的奋斗之音,奏响新时代的澎湃华章。
有道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改革关头勇者胜。新时代,广大年轻人当劈波斩浪,激流勇进,乘着改革浪潮的风帆,继续在大江大河的潮流中,以坚定的意志与昂扬的风采去激扬最美的青春。
大河观后感篇3
大河观后感 ——为人民服务的人儿最美最幸福 ——为人民服务的人儿最美最幸福
初到塔里木河的水利学校毕业生陈大河与方文刚,跟我们年纪差别不大,在 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他们没有价值观上的徘徊犹疑,就那样怀抱着满腔的爱国利民,站在解放初期这个新时代的起点,去参加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工程,去 建设祖国大西北,振兴中华,造福人民。那个年代的人们多么单纯,那个时候的理想多明晰,
不像我们 80、90 后,什么都有了,什么苦都没有受,心心念念的 却还是自己的享受满足。那些价值观都大一统的年轻人,和我们这以特立独行为高明的一代相比, 是他们丧失个性还是我们丧失方向?享受着先辈们血汗打造的 幸福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心怀感恩,自问自省么?青年人是热情的、活泼的、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身上充满着干劲和无限的 可能性,在高尚理想的指引下,这浑身的力量能转化成非常伟大的事业,就像陈大河、方文刚和吐尔逊所做的那样。为人民服务,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还 有力量和时间,我们能做的也有很多很多。
幸福从来都不难。叔本华把人生归结为钟摆,永远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来回摆 动,我想这种观点之所以陷入悲观中无法自拔,是因为太局限于自身、自我。人生不是为自己而活,如果把格局放大一点,不要执着于我能够得到什么,我能够 实现什么,我要过什么要的日子,而是我能付出什么,我能为别人带去什么,我能使别人的人生得到些许改善吗,我对这世界,能有一点点贡献吗——这就是党 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宗旨,这不是一句空话。谁若能切切实实地把这句话付诸实践,最大的收获也许并不是社会的荣誉和人民的感怀,而是自己内心的喜悦安 宁。我总是偏爱着中国传统的,我们自己的文化,虽然文化并无优劣之分,但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学到底学到尽,也不会解决人自身完善和幸福的问题。 而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早已把人格完善的方法和人生意义的方向明了一清。
中国共产党也以一句为人民服务,以最平易的方式告诉了我们 幸福的真谛。 电影演到冬妮娅冒着严寒独自踏雪归来, 毅然将自己的一生交给陈大河的片段,好多女孩子都哭了。原来爱情的真谛也和金钱物质无关,和索取无关,最美 最动人的是两颗天使般的心灵,因共同的理想而相互贴近相互依存,两个不懂索取只求奉献的高尚人儿,在所有群众的爱护和祝福里永结同心。
大河观后感篇4
紧接着,便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以此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起步,涉及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就像无数小溪奔腾向前,继而汇成浩浩荡荡的时代大潮。
小溪的行径从来就是蜿蜒曲折的。
在乡下养猪的男主角宋运辉高考成绩全县第一,他姐姐宋运萍待业在家,其考试成绩也过了录取分数线,姐弟俩却在同一件事情上遇到了难题——政审。
他们家的成分不好。他们的父亲解放前曾被抓壮丁,在旧军队中当过两年兵。
家庭成分在那个年代,是划分阶级的重要依据,也是个人身份地位的一种标识。出身在这种家庭的子女,别说当兵、上大学、参加工作没有机会,就是到了结婚年龄,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对象。我老家有一个同学,长得一表人才,能干会唱,就因为父亲是右派,在家找不到对象,只好到附近的农场去当了上门女婿。
宋家姐弟俩的政审材料送到公社就搁浅了。在一些公社干部的脑子里,家庭成分不好的子女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哪怕你成绩够了,哪怕你考了全县第一,那又能怎样?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的大学,是给成分好的人上的。
尽管有招生政策规定,有官方报纸说明,但在改革初始阶段,过去长期形成的阶级观念根深蒂固,仍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成为时代进步的绊脚石。
姐弟俩通过问进程、找领导、背社论相关内容给别人听、请人帮忙,她们的父亲还给人送礼,好不容易才将两人的政审材料送到县里,结果是两人只能一人去上大学。姐姐宋运萍忍痛割爱,将指标让给了弟弟,两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时代转折阶段,个人经历艰难,集体经济转型也困难重重。
另一个男主角雷东宝当了几年兵回到家乡小雷家,看到的仍然是几年前贫穷落后的老样子。儿时的好友都长大成人,但一个个还是光棍。一天的劳动只有7分钱的报酬,没有姑娘愿意嫁到这个村子里来。
农村联产承包经营的政策下来了,老支书不清楚内容是什么,如何操作,更不敢冒险。人民公社制度已经实行多年,尽管人们看到了其中的很多弊端,早已失去了劳动热情和对土地的热爱,但那是上面确定下来的制度,涉及到集体经济的性质,没有人敢动。
老支书让副支书雷东宝去了解政策情况,巧遇宋家姐弟。已是大学生的宋运辉给雷东宝通俗讲解了国家的农村政策,并回答了操作上的一些疑惑。
凭着在外当兵几年的见识和改变家乡面貌的一腔热情,雷东宝带领小伙伴们将队里的土地分了下去,接着又将荒废多年的砖窑恢复运营,集体经济好转起来,个人收入明显增加。
有人看到好,也有人看到不好,尤其在社会转型初期。
公社接到举报,小雷家生产队私分集体土地,工作组将老支书带走,村里一时风声鹤唳,人心动摇。雷东宝思前想后,组织社员大张旗鼓地直接到县里反映情况,得到县长支持,危机才得以过去。
改革起步是艰难的,既要摸索前行,还要解放思想。姓资姓社的问题,从一开始就争论不休。曾经反对的,现在要拿来用,单凭说理是难以服人的,尝试去做会冒很大的风险。凤阳小岗村的那份鲜红手印契约,那十几个村民是作了最坏打算的。
其实更大的风险是长期贫困会动摇人们对这主义那主义的信念。好在大家的共识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老百姓想过上好日子。
何为好?只有去实践,看结果怎样,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后,思想观念上才有可能更新,才能摆脱那些教条的东西,摸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来。
小雷家村民的收入大幅度增加,雷东宝追到了宋运萍,并办了一场热闹风光的婚礼,跟随他一起干的年青人也谈起了对象。农业管理方式的改革,让农民得到了实惠,改善了生活状况。
起步艰难,难在以前的东西阻力太大。既然是改革,就要改变这些东西,走出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这涉及到政策、认识、资金、技术、人才、环境等多方面的要素,注定会遇到阻力,走一些弯路。
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更是如此,因为后者更为复杂,也就更加艰巨。
大河观后感篇5
最近有一部非常好看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第一次看到是在公众号中,称其为今年最好看的国产剧,主角还是我喜欢的王凯、杨朔。前几天恰巧刷到这个剧就开始看。一看就忍不住通宵看了十几集。
第一集就在讲恢复高考,青年学子激动的念着人民日报的社论,期盼着进入大学。后面剧集讲述,退伍军人接手村支书,带着全县最穷的大队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搞烧砖,搞养殖兔毛,搞建筑队等等。
而让我惊奇的就是这个剧的真实。男主高考全县第一,却因家庭成分不好被万般阻挠。即使已有安徽小岗村的例子,包产到户很长时期还是被认为是瓜分集体财产。
这样的细节在剧中有非常多的体现。剧中有非常多让感动的地方,第一集就已经让我十分感动,男主为了劝说镇主任,在革委会门前要背一千零一遍人民日报的社论。那时青年人对于知识,对于大学殿堂的渴盼之情。
第二处感动就是在大学宿舍里,每个人都在争论国家大事,能吵得面红耳赤,为了获得真理而辩论。我猜我大概是共情到男主的心情,在那个破落的年代里,农村青年走进大学殿堂的激动心情。
第三处感动就是,在小雷家从全县最穷最多光棍的大队,后来奋发图强的过程。当然很大因素是因为大队支书作为退伍军人很有刚性,很敢闯。这个剧还有许多大视野的观点角度,如何让全大队的人共同富裕而不是小部分人富裕,出现了队办企业和公办企业的恶性竞争怎么办等等等等。
那时候尽管不是最好的时代,却是最有希望的时代。
大河观后感篇6
宋运萍的死,让我想到一个人,那就是《红楼梦》里的秦可卿。
两个人有很多相似点,都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都是忍辱负重忙里忙外,都在渐入佳境时,就匆匆离开。《红楼梦》在剧中出现多次,宋运辉送给姐姐的,送给梁思申的,都是这本书,不难发现原作者阿耐对这本名著的喜爱。
就让我们理解一下作者的偏好,把宋运萍的离开,看做是对曹雪芹的致敬吧。
离开者完成了使命,留下了空间。
宋运辉没了姐姐,才会注意到其他的女性。于是他发现了娴静文艺的刘启明,遇到了替他撑腰的程开颜,这两位一个爱看书,一个管送饭,拼凑起来,不正是他的好姐姐么。
而《红楼梦》中贾宝玉做梦时,在太虚幻境中遇到的秦可卿,长得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合体,梦中人乳名兼美,就是兼有二者之美。原作者对《红楼梦》真是中毒不浅。
不过《大江大河》中女性相比《红楼梦》实在太少,所以前期连和宋运辉通信这种心灵交流的任务,姐姐都要肩负起来,实在全能的可怕。而姐姐这个人物的成长也渐露疲态,上限也只能是乡村女强人,实在跟不上宋运辉走向国际的脚步。
于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梁思申终于成功接盘,和宋运辉的通信更频繁,续上了互相追赶共同进步的主旋律。
这几集走了好多人,寻建祥坐牢去了新疆,老徐丧妻去了北京。老徐去北京,是作者安排给宋运辉做高层靠山的,宋运辉引进设备去北京查资料就用到了这步棋。期待寻建祥的回归,继续做宋运辉的大护法。这些配角就像是跳棋里铺路的小兵,宋运辉一步几跳,运势光辉。
只是雷东宝被坑惨了。为了让小辉上头有人,雷东宝的靠山没了。为了让小辉情窦初开,雷东宝的老婆没了。创作者为了补偿雷东宝,给了他一个电线厂,附赠叨逼叨的小杨巡。雷书记真是后妈生的啊。
逝者已去,就让我们向前看,继续关注小雷家人和金州厂怎么努力赚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