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6篇

时间:2024-05-05 16:15:04 分类:心得体会

我们在写教学反思之前,一定要将自己的教学过程好好回顾一下,当我们在教学中有了一些经验后,大家可以写份教学反思,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6篇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1

我今天上的《争论的故事》是一篇通过故事揭示道理的文章。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想,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而一事无成。课文层次清楚,1-5自然段是盛老师讲的故事,6-11自然段是同学们的感想。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底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理论认为:创设语文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沟通生活实际与语文学习。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本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教学法:在学习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时,让学生围绕兄弟俩怎样争论、争论了几次 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尽情地演。孩子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在角色意识的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地由“扮演角色”而逐步“进入角色”。在此理论的指引下,我充分的引导学生尽情饰演兄弟二人的对话部分,通过学生表演——改进——再表演等形式,使兄弟二人因争论而面红耳赤的形象得以充分展露。

2、朗读体会法:“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争论的故事》一文中兄弟二人的对话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自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从而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想象、体验,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争论时的语气、表情、动作。同时在朗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让学生在角色朗读、情境表演中感受故事内容,品读文章。

3、互动教学法:在整堂课中都穿插设计了一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讨论、表演、交流、评价等教学环节,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

今天这节课,我觉得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3、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4、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和使用技巧有待提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的舞台,发挥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自主去发现、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健全的个性、创新的思维和语言实践能力。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2

先不谈本节课上得好坏,仅从反思的角度来看,方才领悟到上一节好课的不易,自己内存的不足。真是“教然后知困”。

回想这节课的教学,自我觉得也不是一无是处。先说说,通过努力,自己已经做到的:

一、钻研文本,整体把握。

?争论的故事》一文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兄弟俩的争论,二是学生的讨论。教学时,不可只顾突出争论,而忽略了讨论。争论是因,讨论是果;争论是现象,讨论是感悟;争论是讨论的基础。课始,我从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几个方面让学生说话,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故事。课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感悟道理。从板书上,就可以看出我整堂课整体的脉络。

二、真实对话,扎实品词。

本文中,有几个需重点把握的词语,如“不以为然、争论不休、两全其美”等。以教学“争论不休”为例,我通过与学生角色扮演的形式,把学生自然而然引入争论的情境,水到渠成的完成了争论不休整个词语意思的把握。紧接着出现“休”意项的选择,学生轻松掌握。

在教学“两全其美”时,我是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对于老人的建议,兄弟俩满意吗?”引出对“两全其美”的理解,不露痕迹,顺其自然。

但是,由于经验不足,课堂驾驭力的不足,自信心的不足,这节课最终还是留下很多遗憾。

1、指导朗读不到位。本文中,兄弟俩争论的经过是重点之一,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语气。当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一反课前我与他们接触时踊跃发言的状态时,我阵脚大乱,不知道从何处去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去朗读,不知道让学生在对比中去读出语气。自己总是游离于文本之外,学生的习得效果不言自明,那是一个差。

2、细节处理不到位。虽然,从教案的角度来看,我的'备课思路不逊于其他几节课,但是,我没有充分发挥教材与教案的领航作用,没有做到在完成线与面上的任务的同时,精细化每个点。每个教学环节是实施了,但究竟该实施到什么程度为止,我很茫然。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由于我在细节把握上缺能力,导致缺信心,以致丧失了了节好课。要获得这种把握火候的本领,看来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3

师:“兄弟俩真笨”“笨”在哪里?

生:他们吵完架后,大雁都飞走了。

生:在他们吵架时,大雁已经飞走了。

师:课文中说“他们没有抓住时机”指的是什么时机?

生:是射下大雁的最佳时机。

师:说得不错。为什么说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掉了?

生:他这样争论下去,等他们有结论的时候,大雁都已经飞走了。

生:大雁飞走了,他们的争论也就没有用了。

生:……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与其这样毫无意义地争论下去,还不如怎样做?

生:(齐答)还不如先把大雁射下来。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生:兄弟俩太笨了,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兄弟俩没有抓住时机,他们应该先把大雁射下来,再商量着该怎么吃?

生:对呀,他们应该先做起来再说。

生:我也从兄弟俩争论中明白,我们不管做什么事,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向说出自己见解的同学投去赞许的目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后面的部分。)

生:……

师小结:同学们能够从这个故事中领悟到这么多,真是不错!老师很佩服大家。课文中的同学们是怎么说的?(引读课文中学生说的观点)今后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善于抓住时机,不要因为所谓的争论而浪费时间、贻误时机,要先做起来再说。

师:盛老师聚精会神地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1)赞许是什么意思

(2)盛老师为什么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生:因为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生:因为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深度。

生:同学们说的达到了老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

生:……

师:是的。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一定的深度,达到了盛老师预期所要得结果,所以她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

反思:实际上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教学时,如果只有教师繁琐的讲解,没有学生的参与,那么课堂就好比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抛开问题后尽量让学生多说,课堂气氛活跃,最后才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节课我感觉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从课文的学习中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4

这篇课文写盛老师给同学们讲了个故事,并引导学生交流听后的感受,说明做事应把握好时机,如果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必将贻误时机,一事无成。

全文可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故事。

第二部分主要写感想。通过学生之口说明故事寄寓的道理: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时机,不要因无谓的争论浪费时间。

课文有两个显著的特色:

1、借事说理。叙事的部分虽然占到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但归根结蒂争论是为揭示哲理服务的。

2、大量运用人物语言,以对话推进故事发展。全文只有首尾两个自然段是客观的叙述,其他文字均为人物语言。以“讲”代“叙”,增强了故事的`紧凑性。

我针对本文的特点,取得了以下的教学效果:

1、反复练读,读出争论的语气。学生对这篇课文都很有兴趣,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朗读课文,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2、这篇课文并不难理解,主要能从故事中明白道理,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想像力被充分挖掘出来了,学生的表演很到位,课堂气氛活跃。

2、通过朗读、讲故事、表演,学生的参与面广,各类学生都有收获。他们都懂得了做事一定要抓住时机,并能积极从身边的事做起。

3、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各种形式对词语的理解得较透彻。

通过教学,我觉得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

1、最后的拓展练习还不够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事例比较难找。

2、有的学生朗读的还不够有感情。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5

今天教学《争论的故事》,本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因此第一部分的教学,我就采用抓关键词讲故事的办法来引领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主动接触文本,讲故事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所好,所以这部分教学轻松、有趣,效果不错!

教学第二部分时,我问同学们:想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还是想先听听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结果他们都选择了先听听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感想,于是我们就采用分组朗读和个别分角色读的方式来体会同学们的话,并顺势推荐了“各抒已见”这个成语来表达同学们七嘴八舌发表意见的情景。最后我出示那12个小圆点说:“这里还省略了许多同学的许多想法,其中也包含咱们班同学的感想。现在就请你们自己来补充吧。”本以为先学习了盛老师的学生们的想法后,孩子们的思路会被局限了,大概只能重复其中一些观点或语言了。没想到他们的想法却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同学说:“兄弟俩不应该争论不休,天上有一群的大雁飞过,他们可以一人射一只,按照各自喜欢的'方式煮来吃,不是一样两全其美吗?”好几个同学跟着频频点头,说:“就是呀。”

另一位同学说:“如果只有一张弓,那就谁射下来听谁的,也不用争论不休了。”

全班大笑,虽然有些武断,但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呀。我很高兴孩子们能有这么多奇特的想法,但离真正的寓意似乎还有距离,于是我问:“大家听出来没有,他们的想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孩子们想了想,猜出来了:“都要把大雁射下来。”“是呀,无论是一人射一只吃,还是把一只分开两半吃,或是谁射下来就听谁的吃,都得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先把大雁射下来呀。这就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对,先做就能抓住时机,后做往往就贻误时机了,说到这儿,你想到了哪个成语?”“先下手为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一看时机已经成熟,就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理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他们很容易领悟到:无论理想多么伟大,关键是现在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的基础。

虽然这节课后来同学们的发言也很精彩,但我印象最深的却还是那几个同学关于怎么吃大雁的奇思妙想。因为这个故事我也听过多次,其中的寓意了然于心,但我却从未像孩子们那样去想象、思考、质疑。所谓教学相长,在这节课中收获更多的是我还是学生,还真说不清呢。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篇6

?争论的故事》系苏教版第六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了盛老师给同学讲了一个故事:兄弟俩为怎么些大雁而争论,结果大雁早已飞走了。故事讲完,盛老师让大家各自发表自己的感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课堂上的声音

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出现了两种声音,而且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现将两种声音实录如下:

a.课堂1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的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兄弟俩这样争论下去,时间都白白浪费了。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刚才说的是书上的四种观点,你们以为谁说得对呢?

生:我支持第四种观点: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

师:为什么呢?

生1:因为前面的三种说法太浅显了,最后一句话才是总结道理。

生2:这句话放在最后,又最深重,是整个故事的总结。所以“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真正告诉我们的是道理。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都满意地点点头,没有一个表示有异议。)

师;(总结)是啊,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光说不做是不明智的,这样只能浪费时间,贻误时机。

b.课堂2的声音:

师:听了这个故事,和课文中这些学生的感想。你又是怎么想的呢?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师生交流)

生1:兄弟俩真笨,白白让大雁飞走了。

生2:不是他们笨,是他们没有抓住时机。。。

生3:他们的争论,白白浪费了时机。

生4: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先做起来。

生5:我以为兄弟俩的争论都在说死话,结果大雁飞走了,告诉我们人不能说死话,要相互谦让一点。

生6:我奶奶常跟我说,“好猫不叫”叫的最响的猫不一定是捉老鼠最多的猫,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说的多不如做的多。”

……

(大家交流了许多观点,更多的是支持:“不管做什么,关键要做起来”)

师:课文中的盛老师支持哪一种观点呢?

生:课文写“盛老师聚精会神的听着,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那么盛老师对所有的观点都赞同肯定。

师:你们对盛老师的态度满意吗?

生:不满意,盛老师对什么观点都:“赞许”,那我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了。

……

(生大多数不满意,都分学生表示满意。)

师:同学们,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其实,是很正常的。只要你说的有道理。说兄弟俩很笨,我觉得有理;说他们白白浪费时间也是事实;说没抓住时机也对,说做事关键先做起来也行……

(课堂上叽叽喳喳,议论纷纷。)

2、争论的声音

课堂上两种声音,折射出两种教育思想,另一方面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深刻的反思,大胆地解剖。这个过程是漫长的,甚至是痛苦的,它需要我们反复地剖析与反思,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行为。孰是孰非呢?支持课堂1的教师认为,故事是则寓言,掌握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学生的发表仅代表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但不一定正确,只有“不管做什么,关键是要先做起来”才一语破的,而且这样学生也能接受。支持课堂2的教师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一再提出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可以是多元的,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文中盛老师那“赞许的目光”也就是肯定了这种多元的反应,也体现了编者、教材的价值取向。

《争论的故事教学反思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