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参考7篇

时间:2024-04-12 15:15:28 分类:心得体会

读完有意义的书籍之后,认真写好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巩固和深化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读后感是读者对书籍中情感和心灵的共鸣,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参考7篇,供大家参考。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参考7篇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1

就拿先秦文来说吧,它主要讲了一些古代人说的很有说服力,很有见地,很有哲理的话。有目光长远的宫之奇,有敢于反驳昏庸襄公的子鱼,又不重名利的介之推,有在狱中能说服梁孝王的邹阳……各种各样的贤人都在展示自己非凡的口才。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处以宫刑之后对自己非常的不自信,甚至是自卑,他在《报任安书》里说:“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意思是:所以,祸害没有比贪利更悲惨了,悲哀没有比伤心更痛苦了,行为没有比祖先受辱更难堪了,而耻辱没有比遭受宫刑更巨大了。受过宫刑的人,不能同正常人相提并论。在如此环境下司马迁而能著出《史记》,那我们健全的人更应该发奋图强了,不说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至少也要不愧于活在世上的每一天,不让人生的旅途留下遗憾啊。

我还知道了虔诚遵循“礼“而一丝不苟的态度。曾子卧病于床,病势已经很沉重了,家童看到曾子在床上的床席,问道:“华而睕,大夫之箦与?”曾子听到后,吃惊地睁大眼睛说:“然,斯季孙之赐也。”然后要求换掉床席,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士,不能睡在大夫用的床席上死。家人不同意,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姑息。”坚持要求换掉它,结果换掉没多久,曾子就死了。人都要死了还坚持不能破礼,要遵循道德。而现在社会的人有些简直是以无耻为荣,和古代人的坚守礼的思想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狱啊。

从《寺人披见文公》中我领悟到有大做大事的人有大的胸襟,晋文公二次被寺人披追杀,第二次被斩断一只袖子。可是经过寺人披的一番话,马上改变态度,放弃前怨,接受意见,才能免除一场杀身之祸。

读书能找到心灵的宁静,读书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读书能陶冶情操。古人云:“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彦如玉”。所以多读书绝对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所谓: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2

书到用时方恨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觉自己的文学功底太过浅薄,学生时代专注于理科专业的应试教育,仅存的那点语文知识也随着时间的冲涮所剩无几,越来越难以应对所从事的文字工作。于是,我拿起孩子上学用的《古文观止》开始品读,每天沉浸于艰涩却饶有趣味的古文化海洋,似乎回到了学生时光。

“不合时宜”的骨气

今天,读到宋元文苏轼几篇文章,篇篇精华,而其中最触动我灵魂的是《凌虚台记》。此文大体内容是叙述苏轼在中进士后任判官,为知府陈希亮属下。陈知府“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便心血来潮,修建了高出屋檐的高台,命名为“凌虚台”,要求苏轼作记,欲居功扬名。苏轼却并未趁机讨好上司,歌功颂德,反而对陈知府直面批评,他认为事物有成有毁,不应以兴建工程来向人炫耀而自足。

读完文章,我顿感热血沸腾。暂且不论苏轼文笔如何美妙,立意如何深刻,单就苏轼这种敢于对顶头上司直面批评的精神实在让我钦佩。这也许正是朝云对苏轼的“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现实解读吧。这种不合时宜是不随流俗,敢于正视问题,敢于坚持个人观点的文人骨气。

无独有偶,《古文观止》周文篇《晋献文子成室》讲述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晋献文子主持修建的一座宫殿落成了,晋国各位大臣、贵族都出席落成典礼以示祝贺。参加典礼的人中有一位“张老”,他发表祝词:“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为,这宫殿真高大呀,真华美呀!大王您将在这里祭祀、奏乐,您也将在这里居丧哭灵,您还将在这里与祖先聚会(暗指死后的牌位也将被放在这里)。这位张老不知是搭错了哪根神经,竟然在国王宫殿落成大典上不奉上绵绵祝福,而是大放厥词。

抚今追昔,当下社会多少人对领导唯唯诺诺,不敢说半个不字,不论好坏,不加甄别,一律歌功颂德。溜须拍马唯恐不及,尽是作秀捧场官样文章,又能拿出多少掷地有声的宏文大论。文学呼唤苏轼一样的大师,文人呼唤苏轼那“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文骨。

“叫板经典”的胆气

早在小学,就学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将蔺相如维护国家尊严、识大体、明大义、不畏强暴的种。种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的印象中,蔺相如成为了忠义、爱国、智慧、宽容的化身。蔺相如也成为了千古名臣的杰出代表。可是,明朝“后七子”之一的王世贞在《蔺相如完壁归赵论》中,却对此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认为蔺相如的所谓“智”“勇”,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自己,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纵横家的权谋机巧而已。

历史的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对王世贞这种学古但不泥古、敢于否定经典的精神叫好。像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古文观止》里还有很多。如:苏洵的《管仲论》批判了一代名相管仲在临死前未能荐贤自代,以致在他死后齐国发生内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否定“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指出孟尝君仅仅是个“鸡鸣狗盗之雄”,实在批得精巧,批得有力。

历史本身并非缠绕在我们现代人身上的一种枷锁,相反,却是一种文化遗产的留存。但由于历史也是古代史学家撰写整理而成,所以即使是秉笔直书的史圣——司马迁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代入自己的情感在《史记》中。我们看了很多关于曹操的史书之后,可能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是善于猜忌、奸诈、狠毒、报复心强,殊不知曹操还有温情与宽容的一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对待历史,我们要独立思考,要有怀疑的精神,不能人云亦云。

成语说“不破不立”。我们不能盲从,要从自身的独特眼光建立做起,用批判的精神来看待历史。古人已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学古而不泥古,我们只有像王士贞、苏洵、王安石那样,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敢于“否定经典”,不断在否定中否定,才能够吸收历史文化更多的“精气神”,从而让历史文化勃发出现代生机。

“家国担当”的血气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也;读李密《陈情表》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也。《古文观止》收录了这两篇表文。

表是古代臣子对君主有所陈请的一种文书。自古以来,以《出师表》与《陈情表》最为后人称道。文以厚德载物,以实情动人。这两篇表之所以铭传后世,很大原因就是这个“情”字。所谓以词达意,以语传情,两篇文中的“情”都是由语言表现出来的。二者均为上奏陈情的表,语言都是极为恭敬恳切。前者反复劝勉少主继承其父刘备的遗志,近贤人远小人,兴复汉室。陈述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北取中原的坚定意志。后者则是向君主申述不能应诏赴任,请求辞官养母的文章,情词恳切委婉。历史的钟声回响,脚步依旧。荡气回肠的同时,又有一些人们无法忘怀的东西。

中华万古,忠孝传家。忠和孝的观念,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两块基石。什么是忠?一般的理解是忠于国家,不出卖民族利益;什么是孝?一般的理解是孝顺双亲,不伤害父母感情。但这样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忠和孝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忠是担当,孝是责任。这个担当,不仅仅是对国家的担当,还包括对理想的担当、对情感的担当、对工作担当、对操守的担当;这个责任,不仅仅是对父母的责任,还有对长辈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

可见,忠孝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忠是孝的放大,孝是忠的浓缩。正是忠孝在肩的家国担当,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忠孝情怀。这是祖先留下的优秀品质,已经深深镌刻进我们的魂魄。发扬光大忠孝品质,维护促进家国发展,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使命。

写到这里,掩卷沉思。我不禁想起著名作家王跃文在为我散文集《红岭晨钟》作序时写到的话:能为文学者,其人须有文学之血与骨。作家既须有菩萨之悲,亦须有金刚之怒。拍案与愤怒、呼啸与呐喊都是作家的胆气。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所指也许正是如此吧。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3

鲁迅先生曾说过:“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读的眼光”。《古文观止》便是一部优秀的书本。

?古文观止》的编选目的是“正蒙养而裨后学”,即给青少年的我们提供一个学习文言散文的入门读物。孙洙在《唐诗三百首》的序言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如果读了《古文观止》中的此文章,一定会受益非浅。《古文观止》的选文是比较全面而又有重点的。从春秋到明末两千年之间都有作品入选,且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美的文章。这部书既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又重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的锤炼,把说理、记叙、抒情、写景熔为一炉,搜集了许多名篇。

?古文观止》吸取了前代选家之成果,其作品大都是比较优秀的,全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特色,这部书对一部作品与一位作家选择了可以代表其思想和艺术风格的篇章。它宣扬了当时具有时代进步意义的民主思想,以及反对重神轻民,反对当时一些流治者的荒淫残暴,昏庸无道。在这部书,它择取的有唐宋八大家之散文,是具有独特物思想与艺术风格的,其中,韩文气势磅礴,曲折自如,善于发不平之呜,又善于在论说中插入对人情世态的典型刻画;柳文能突破儒家的某些思想的禁区,充满了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和对人民的同情,他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寄托着忧愤,意境幽深,语言精粹。欧文善于跌宕唱叹,一往情深,风神疏淡自然,语言流畅清新:三苏父子都善于纵横议论,特别是苏东坡的散文,思想活跃,立论新奇,境界开旷,前人有“韩潮苏海”的赞誉,语言也很清丽,像行云流水,流转自如,往往在散文中创造出诗意盎然的新界;曾恐之散文,立论平实,笔力沉着,论述如层层剥笋,在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王安石散文则以见解深刻著称,表现出了一个杰出政治家眼光。在从《古文观止》收集的《左传》文章中,描写出了战场场面和记叙外交政治家辞会,都是婉转曲折的文章。则第二特色就是对同一作品的不同体裁或不同作品的同一体裁从不同角度着眼在其书中,选文大多不是应酬之作,而是各具特色,情义并茂的作品。如李斯的《谏逐客书》,路温舒的《戒兄子严敦书》等。 此书影响广泛。鲁迅说:“评选本子,影响于后来文章力量是不小的”。正是这书的作用。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4

我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有营养、有味道的书。那么,什么书有营养,什么书有味道呢?在我看来,书中的营养是指书中所包含的哲理,让读者在阅读后能够在思想上迈出一大步。书中的味道意味着作者的写作风格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大众化的,可以带给读者独特的感觉。这样,所谓的“阅读”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

即使浩瀚如烟海的书,这样的书也少之又少。但至少在我看来,《古文观止》是这样一本好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从纵向来看,它记录了从战国时期到清朝每一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刘禹锡的《陋室铭》,当阅读时,让我感觉我正驾驶着一艘小船,在历史长河荡漾。

从横向上看,《古文观止》文章大都是散文,因为有很多散文,所以兼取了骈文。由此可见,本书的体裁风格是多样而独特的,如书、论、碑、记等。这确实是一本很好的纵横交合的选集。

在阅读《古文观止》之前,我和几个读过它的朋友讨论过。一个朋友告诉我,现在的文坛主要是现代的,而发展了几千年的文言文越来越少,所以读《古文观止》并不有趣,既不懂也不有趣,只是浏览一番。后来,当我看书的时候,我也起了“同理心”,但随着逐渐深入阅读,我的心就像一条干涸的河流,涌出了一个小小的甘泉。当泉水逐渐注满滋养我的灵魂时,我恍然大悟:现代文和中古文都是文章,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在中华民族的鼎盛时期,有许多原因交错其中,我们应该致敬,应该学习。

另外,我想提出一个建议。如果你正在读《古文观止》,请慢慢读,慢慢品尝,就像喝茶一样,只有这样你才能尝到这杯热茶的香味。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5

偶尔听见老师说《古文观止》是本不错的书,我便缠着妈妈买了,但买回之后却大失所望,那一个个认不得的字,那一句句看不懂的文言古句,让我不知从何读起,更是让这本书一度被我所遗忘,直到某日,无意翻开这本蒙尘已久的书,细细品味一番,虽说依旧看不懂那深奥的文言文字,但那译文所讲述的一个个故事却是让我大感兴趣,特别是“曹刿论战”一文。

在“曹刿论战”中,最吸引我的除了曹刿不费吹灰之力以少胜多战败齐国以外,便是他与鲁庄公的那番交谈,特别是在鲁庄公质问他:敌强我弱,兵力悬殊,我们可能胜利吗?的时候,曹刿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问鲁庄公,他所做之事是否会让百姓愿意为他打仗。他这一问,抓住了任何一个帝王都爱面子的特点,让鲁庄王不得不用各种事件来证明自己爱百姓,以至于百姓会真心诚意随其作战,而曹刿就是在这时取信于鲁庄公,让其相信自己是为国存亡而来觐见,从而获得出战的机会,在战时大放异彩。“曹刿论战”让我看到了一个机智而心思缜密的人,让我在敬佩他的同时也学会了很多。而除了曹刿论战,《古文观止》上一些我听闻已久的名篇也吸引着我。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6

余以三年光景,每日晨读,阅毕《古文观止》,虽非正业,却是入职学校以来最大收获,颇有些心得,请略陈陋见。

古文观止,凡二百二十二篇,先秦至明末文章精选,古人蒙学课本,亦是古人为学入门读物,余在而立之年始读,为生平一大憾事,亦可见当代中国教育之偏颇。

就其布局而言,各朝以先秦最多,来源以《左传》最多,个人以韩愈最多,取《左传》传承春秋大义的宗旨与韩愈辟道攘佛的功绩;这与清代学者抱残守缺、空空如也的卫道宗旨比较相符。苏东坡曾称誉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若就文以载道论,韩文公逆谏人主,纠治世风,力挽唐代崇佛之狂澜,足可当之;但若就文字论,韩氏文章似未达这等境界,东坡先生的评价多有后人敬畏先贤的溢美之词。

古今文章,凡入一流者,主题可大可小,但必是一气呵成,余音不绝,令吾辈后学读其书,想见其为人。《观止》所选文章,以单篇论,太史公的《报任少卿书》无疑是独步翰林,堪称天下第一,文章情真意切,沁人心扉,笔尖所及,气贯长虹;余每每读罢,未尝不为之折服、为之太息。至于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赤壁赋》这四篇奇文,难分伯仲,全凭诸君喜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醉翁之意不在酒、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各有所取,无有高下。非谓天下忧乐就高人一等,人生际遇不同,不必苛求。

?观止》一书优点许多,待诸君细品,其不足反倒不易察觉,而且不才以为,多为编者有意为之,读者需多加留意。编者吴氏叔侄似以正统士人自居,重儒家传统的立德、立功,立言,且以立德为本,因而不取赋一类追求辞藻华丽,言不及义的文章;对崇尚清谈之风的魏晋名士似也有异议,故几乎不取魏晋一代的文章;编者是清代学者,受彼时狭隘的汉宋门户之争影响颇深,故宋代理学一脉文章全不取,是《观止》大缺憾;另外,清代外族入主,这是一件以士自居的清代学者不能说的事情,所以元、清两代的文章都不取,乃至明末清初三杰的文章都不在其列。以上诸点,令观止黯然失色。

历朝历代之文,以明代文章最差,宋濂文章多媚骨,阳明心学多偏锋,皆不足法,其余更不足论,其原因仍不得正解。个人以为,或许中华文明历经5000余年,至明代已垂垂老矣,国运不济,国势保守,文风英气不足,老态有余,全无汉唐气象。从学术的角度看,中国文明自经重于史的时代起,即自南宋起,文明的自我革新、自我反思的能力就日渐衰退。从武术的角度讲,有宋一代,重文轻武,血性渐失,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自宋始,愈演愈烈,直至近代不能复兴。可悲可叹!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篇7

近段时间,因为小孙女缠着要听故事,在讲了《聊斋志异》里的一些故事后,选择了《古文观止》里的26篇文章,首先是文章里的故事讲解,然后再录制古文原文。录制之前,孙女会给爷爷捧杯茶润喉。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孙女时不时地会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并且还会前后联系起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么小的孩子居然能够喜欢听我诵读古文,既出乎我的意料,也使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喜悦。

在诵读并录制这些古文的日子里,我是受益最大的那个人。好像是面对众多先贤在交流,聆听他们对世事人生的理解,越来越强烈的一种感觉油然而生,觉得自己的生命拉长了数千年,视野拓展了几万里。就像到华夏最高学府进修一个学年一样,学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哲学、地理知识,历史兴替历历在目,秀美山川尽收眼底,人生态度更加阳光。

在《诫兄子严敦书》里更正了对“口无择言”这个词的理解,原以为是“口无遮拦”不分场合乱发议论呢。读了文章才知道这是对一个人(龙伯高)品德修为高的赞誉,品德好的人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是有道德的,根本不用刻意选择。而人们经常引用的“刻鹄不成尚类鹜”“画虎不成反类狗”也是出自马援的这篇文章。

读苏轼的《超然台记》,“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褔。夫求祸而辞褔,岂人之情也哉?”为“心有阳光,处处美景;欣赏美景,心更阳光。”这段话找到了知音。

孙女问我:“怎么都是这么好的故事?”我回答她说“所谓观止,是几千年来最好文章的集合。”

?古文观止》滋养了祖孙俩的身心!

《古文观止的读后感参考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