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写一篇实用的心得体会是可以让我们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的,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篇1
在开学初,在园教科室带领下,全体我们全体教师共同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触颇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做好孩子的榜样,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教。
二、教育艺术的核心是师爱
特别是我们这些幼儿园的教师,那就要给孩子更多的爱,师爱是一种含有友情、渗透母爱而又高于母爱的情感,只有把孩子当作朋友、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宽容他们,才能赢得学生的'心、家长的心。现实中我们需要警惕许多教育失败之例也正是在爱的名义下产生的。有许多教师与家长可以说是全心全意地在“爱”着孩子,但孩子却要努力拒绝或摆脱这种“爱”,原因就在于教师与家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关怀。这种“关怀强迫症”让爱成了负担。而真爱,对孩子来说,是尊重其人格,满足其需要,引导其发展,而不求私欲之利的理智的爱。
爱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这样才会觉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们的教学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师都会爱自己的学生,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出息,那就让我们的爱化作一份动力,好好工作!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篇2
近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的试行稿,规则系统定了教育惩戒的属性,适用范围以及实施的原则等,旨在把教育惩戒纳入法治轨道,更好地推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规则的出台让教育惩戒有章可循,为解决老师们不敢管不愿管、不会管学生这一突出问题,同时有效保护学生合法的'权益提供了依据。
作为教师的我们,通过学习认识到教育惩戒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与说服教育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作用与受教育对象。适当的惩戒,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让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为,什么事不可为,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他们对他人造成了影响甚至伤害的时候,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学会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但教育惩戒更需要有温度,惩戒只是方式,育人才是目标,教育的初衷是立德树人,教育惩戒应当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育人效果,做到客观公正,事实适度。教师也需要加强自我修养,依规履行职责,在惩戒过程中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做到程序合法,措施得当,更要基于关爱学生为宗旨,注重人文关怀,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
爱与惩罚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支架,如果没有相应的惩罚,学生如何才能明辨是非,如何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只有适当的惩罚,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只有适当的惩罚,才能真正树立教师威严,只有适当的惩罚,学生才6 / 7 能遵守规则。我们的教育不应该畏缩,而应该一往无前,传承我们的优良传统,宽严并济,奖惩分明。并不断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指引,纠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散发幽兰之香,做那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篇3
班级迟到现象总是屡禁不止,老师不得已实行“无正值理由迟到,迟到一分钟,在教室内罚站格外钟”的措施。我认为,这种适当的惩处是正确且应当的。
训练惩戒指老师依据肯定规范,以不损害同学身心健康为前提,以惩处为特征的一种训练方式。老师将迟到的同学以迟到一分钟,罚站格外钟的形式惩处同学,这并没有违反训练惩戒的标准:其一,罚站不会影响同学的身心健康,其旨在制止同学的迟到行为,挂念同学改正错误。其二,在教室中罚站是在不损害同学自尊心的前提之下,使同学的耻辱心受到肯定冲击,会使同学迫于耻辱而改正自己错误。正所谓“不知耻,无以正”,就是如此。
适当的惩处能够订正同学的错误行为,但并不是全部的的惩处都是正确的。当今,有的老师体罚同学,这种现象屡见不鲜,或许是由于他们曲解了“严师出高徒”这种理念,让同学在超出其体能范围内跑步,在走廊等同学众多的地方让违规同学提着水桶扎马步。这种教罚已经违反了训练惩戒的理念,甚至会危害同学的身体健康,损害同学的自尊心,虽然达到了维护纪律的`目的,但这只是用体罚来使同学畏惧,更精确地说是驯化同学,而不是教化同学,这是万万不行取的。
适当的惩处应因人而异,孔夫子曾说过“因材施教”,而惩处同学也应当“因人行罚”。有的同学,不当心犯了错,不应进行过重的惩处,否则会打压到这种同学的乐观性,使得他们“破罐子破摔”,这是不正确的。但有的“顽固分子”,屡教不改,适当地加大惩处力度也未尝不行。假如对于一个顽固的同学,不加大力度订正他,就铺张了训练惩戒的存在。
惩处,是为防止一个人走向不行订正错误的最终的防线,但不应当将其死死地收缩,而要留足适度的空间,让被惩处之人进行自身的救赎,这就是适当的惩处。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篇4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教育过程中的惩戒,如果与教学过程中的内容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育智慧结合起来会不会另有一番风情?
一、如何让孩子“体面”地坐下
二年级“认识角画角”的课上,在学习如何画角时,我温和的问道:“画角可以用工具?”学生异口同声答道:“尺子” o “非常好,请拿出昨天就让你们准备好的尺子……”我轻松地说道。没等我往下说,小大声喊道:“老师,我同桌没带”。
k我回头一看,小的同桌小一个只有爷爷奶奶在身边的孩kj,子,没带学具那是很正常的。“算了。”当我漫不经心地说完这两个字后,教室的左边、右边、中间此起彼伏的响起“老师,也xxx没带”,“他也没带”……
“没带的全给我起立”,此时的我火冒三丈,一声吼叫让原本吵闹的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同时也让没带尺子的孩子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了起来。
看着一个个低头不语自知犯错的孩子,我的脑袋瓜里闪过无数的惩罚措施,可是这样的惩戒能解决此时的问题吗?与其解决不了问题,就让他们“自食其果”好了。转念一想的我放下各种惩戒方法,故作刁难地问站着的这些孩子「没子罚你们自己想办法,想一想,没有直尺你还能画出来吗?”
正如《阿甘正传》中所说:“生活就像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孩子们有的说“用纸画”(先前学生在折纸活动中认识角);有的说“用纸画不好,因为纸太软了,我觉得用铅笔盒画”;有的说:“用打电话的校讯通的卡画”……
难得发言的小轻声细语地说:“老师,我觉得也可以用铅j笔画。”
我不禁向她竖起了大拇指,紧接着追问学生为什么可以用这些“替代品”画线段。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回答带领着全班同学重温了角的特征。而小同学在回答完原因后继续补充道:“我觉k得还是我同桌的方法好,因为她说的铅笔我们每天都带,人人都有,这个方法很实用。”
话音刚落,班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既是送给会欣赏同学的小也是送给提出金点子的小。而我也成为了鼓掌、点赞k,j的一位观众。
如今,班里偶尔还是会出现丢三落四没有尺子的.孩子拿起铅笔连线、拿着校讯通卡画线段的,但在我看来这已然成为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更是学会了找正确、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如何让孩子的插嘴“升级”
如果有人问起班里的孩子有没有插嘴习惯,大部分的老师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有啊,现在的孩子知道的多,胆子又大,都是想说就说。”对付这些熊孩子,我想许多老师们也会和我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对他们和颜悦色的说要有礼貌,遵守纪律,要发言先举手,如果接着有第二次、第三次,我们会很苦恼。
班里的小就是上述典型的主人公,聪明加大嗓门,最喜欢z在我刚开始津津有味讲重点的时候大吼一声“老师,这个我知道”,如果有哪节课听不到他的声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今天没来上学。经过说教无用的经验总结后,我觉得是我个人的力量太小,所以必须动用集体的力量。
有一次上课当他再次插嘴时,我微笑着对大家说道「孩子们,你们和老师一样认为上课不应该插嘴是不是?”
“是!”
得到统一确定的回答后我继续说道:“那做的不对是不是应该惩罚?”
“是!”依旧是整齐的回答。
“好,既然小那么爱发言,老是要抢我说的话,那我z就罚他当小老师上台给我们讲。”
班里的孩子都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其实是迫不及待的想看小笑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无疑是我故意让小出丑)。而同作zz为看客的我却十分清楚这个任务小是完全能胜任的。
只见小唯唯诺诺的上台,对他充满信心的我立刻蹲下身子z对着他耳边轻轻说:“你行的,老师相信你,让他们看黑板。”随着小理直气壮的一句“坐端正,看黑板”后,毫不逊色于老z师的讲解便开始了。胸有成竹、条理清晰的小让台下的孩子多z了一丝刮目相看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欣赏和羡慕。
日子久了,小上台当小老师的机会越来越多。偶尔也会因z为随意插嘴上台后无话可讲或无法清楚讲解题目不好意思的走下讲台,但同学们和我都会一起包容他、原谅他,并不忘提醒他对问题一定要静静思考后才发言。
后来,数学课上的小越来越认真、自信,随意的插嘴也越z来越少。在他甚至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同样一个约定:当小老师是一件很骄傲的事情,在这之前需要冷静思考,做好充分准备。
如今班里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小老师这个角色,更是乐于挑战小老师的角色,小老师的队伍也从小一人变得越来越庞大,台z上的小老师不仅学会了面向着全班同学大大方方的讲解,也用上“听懂了吗”“谁还有疑问” “请你来复述”等等老师的用词,而我理所当然地成为看客。
师德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一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教育惩戒心得体会范文篇5
规范教育惩戒,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近年来,教师因惩戒过度甚至对学生造成伤害的事件屡见不鲜,更因为媒体舆论的发酵备受社会关注,引起群众广泛热议,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长期以来,由于教育惩戒的不规范,部分教师在面对扰乱课堂纪律、校园霸凌等情况时,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放任不管,助长不正之风;有的老师简单粗暴、过度惩戒,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育环境,更是违背了教育工作本身的初衷。因此,规范教育惩戒,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任重而道远。
规范教育惩戒,正面引导是基础。由于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部分家长对学校惩戒教育非常排斥,造成教师因担心受到师德规范处罚,而面对违规学生时不敢管、不能管的窘境。因此,应当及时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让社会、家庭、学校多方达成共识,正确认识到规范教育惩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的功能是全方位的,教育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育的手段应该是富有成效的。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部分,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一个教师,如果看到学生有问题不去教正,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不履行职责做一个“佛系”教师,并不是教师的初衷,之所以这种情况普遍存在,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深刻反思的。如果任由教师的教鞭被束之高阁,惩戒教育被当作师德问题对待,贻害的是教育,耽误的下一代,毁坏的是民族的未来。
惩戒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惩戒教育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并不相悖,奖惩分明才更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惩戒教育是一门艺术,它与体罚有着本质不同。惩戒是以教育学生向善为目的,体罚是以伤害学生身心为目的。
规范教育惩戒,完善细则是保障。以往由于一些程序性的规定不够严密和规范,甚至有所缺失,影响了教师正确地行使教育惩戒权。为使让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敢管、能管、善管,教育部于2020年12月23日颁布了《中小学生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义务,及时完善、规范教育惩戒的相关细则,明确教育惩戒的范围、程度、形式。《规则》的出台,给学校、教师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让教师会用、敢用、慎用教育惩戒,让家长、社会理解、支持、配合学校、教师教育和管理,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规范教育惩戒,师德建设是关键。“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陶行知先生“四颗糖果”的故事感动过无数人,先生在校园看到一个男生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生,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男生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男生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男生感动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这则故事,为什么如此打动人心?我以为就在于先生不仅拥有爱心,而且拥有教育的智慧,在看到男生用泥巴砸其他的同学时,没有采用简单粗暴的办法打骂,而是搞清孩子犯错误的内在原因,用自己的爱心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用爱心与智慧给孩子一个走出错误与尴尬的台阶,让他感受到教育的宽容与善良。很多时候,和风细雨的教育比雷霆万钧的方式更有力量。我们常说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大抵就是如此吧!
当然,好的教师,也不是盲目的鼓励和宽容,更不是一味的严厉,必然是管教同步、严慈同体,让学生有一颗安静的心,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
真正实用管用有用的教育一定是要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敬畏教育、规矩教育,这些构成了教育的原生态。在当今教育生态条件下,把“戒尺”请回来,可以做的事情,作家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芸芝先生的做法可以借鉴: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高高地举起,以示惩戒,解决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轻轻地放下,绝不要破戒,决不可轻易落到学生的身上,更不可以噼里啪啦,左右开弓,千万不要找来不必要的麻烦。每一位老师都要知道,保护自己和保护学生一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