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书读后感参考7篇
为了及时记录我们的感悟,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不错的读后感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的内容和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数学书读后感参考7篇,感谢您的参阅。
数学书读后感篇1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数学司令》。它主要讲了自称“数学司令”的牛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故事。开始时,妞妞非常骄傲,自己碰巧的了第一名,就到处炫耀。但是,后来在实际应用中,觉得自己的只是远远不够用,觉得自己应该继续虚心学习、认真听课。知识的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应该不断的探索,从那以后,他就比以前更加努力。
读了这本书,我在想:我们在学习中,在生活中,不要有半点骄傲情绪,应该不满足于现状,继续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成绩。可是,我们的学习中往往有一些这样的人。小明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学生,但是他非常骄傲,上课不认真听,听了一半就以为自己全都会了,就在下面玩东西。所以,他的成绩很差。小丁一般般,但是他非常努力地学习,没有半点骄傲情绪,正是因为这样,小丁的成绩越来越好。
读了这本书,我们要学习牛牛,学习牛牛敢于认识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缺点,善于动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地遨游,有句这样的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小朋友,我们一起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个名符其实的数学司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数学书读后感篇2
晚上,我阅读了《〈名人成才故事一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一位着名的数学家。诞生于叙拉古城,他发出惊天动地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令人佩服!
书中讲有一次阿基米德到海边散步,忽然想起一道数学题,他顺手捡起了一个小贝壳,在沙滩上演算起来,一直演算到天黑了才回家。这种勤奋钻研的毅力,让我想到自已,平时在学习中碰撞到问题,要么不愿做,要么马上问妈妈,对比后很惭愧。
阿基米德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知识的增长,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了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难题,成为古希腊闻名的大智者。欧洲地中海有一位国王,怀疑皇冠不是纯金的。请阿基米德来辨别,阿基米德苦思冥想了很多时间,也是一筹莫展。有一天洗澡,当身子全浸入水中时水盆里的水溢出来,这种现象让他很奇怪,他反复站起来又站下突然他眼睛一亮,大声喊叫: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回到王宫,让国王取出一块和皇冠一样重的金子,依次把金子和皇冠放在同样大小满水的罐子内,当水从罐子溢出时,用盆子接住,最后两个盆子中的水一比较,皇冠结果就出来了,这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浮力定律。说明阿基米德是一个爱动脑筋,观察认真思考的学生。
看了这篇文章,我的收获是:要学习阿基米德对学习认真、勤奋、刻苦、有毅力,改正自己没有耐心和粗心的坏毛病。
数学书读后感篇3
一个叫杰佩罗的老头没孩子,他用木头雕刻出了一个木偶,给他起名叫皮诺曹.皮诺曹虽然一直想做个好孩子,可是又经不起诱惑.他逃学,撒谎,结交坏朋友,几次上当可还是屡教不改.他受狐狸的帽的欺骗,差点被它们吊死,多亏天蓝色头发的仙女解救.仙女教育他不能说谎,每当他说一次慌他的鼻子就长一截,他连说三次慌,鼻子长得连在屋子里转身都不能了.这时皮诺曹才开始醒悟,但还是经不住坏朋友的诱惑,又跟着到玩儿国去了.几个月后,皮诺曹的头上长出了一对驴子耳朵,变成了一头驴子,并卖到了马戏团.在紧急关头,还是仙女救了他,最后,他们父子在鲨鱼腹中意外相遇,并设法逃了出来,皮诺曹这才决定痛改前非,终于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孩子. 木偶奇遇记》是爸爸小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部童话小说,这个暑假他向我推荐了这本书。
我看了之后,也被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
这部小说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家卡洛.科洛迪的经典代表作,被誉为“意大利儿童读物中最美的书”。
也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 一天,老木匠樱桃师傅送给小老头杰佩托一块能说话,会哭又会笑的木头。
杰佩托把它雕成了一个既会跳舞又会翻跟头的木偶,取名叫匹诺曹。
调皮的匹诺曹把脚搁在火盆上睡觉,结果烧掉了两只脚。
后来它的“爸爸”杰佩托又给它重做了一双,还卖掉了自己的衬衫,买来识字课本让匹诺曹去上学。
可是贪玩的匹诺曹却为了看木偶戏而卖掉了课本。
在木偶戏院, 班主吃火人差点把这个小木偶当点心吃掉。
但后来他非常同情匹诺曹的处境,并送给匹诺曹五个金币,让它回家。
匹诺曹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阴险、狡猾的骗子狐狸和猫,它们设计骗走了匹诺曹的金币,浑然不觉的匹诺曹还险遭杀害。
我读到这里的时候真是紧张极了!幸运的是一个仙女救了它。
这个故事里面最有趣的是:匹诺曹撒谎的时候,它的鼻子就会变长。
匹诺曹答应仙女做一个好孩子,可淘气的它却经不住坏朋友的诱惑,偷偷地到“玩儿国”疯玩了五个月。
数学书读后感篇4
最喜欢和认同书中的一句话:我们应当学习抽象地思考,因为通过抽象地思考,许多哲学上的困难就能轻易地消除。事实上,作者在书中介绍的现代数学诸多概念与逻辑,都无一例外的向我们展示数学是认知世界的抽象思维方法,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学术,更不是解题。
长时间以来,我都对自己没有去数学系或物理系耿耿于怀,巧合的是我弟弟上的却是数学系,然而他却不喜欢。虽然也是一个典型的理科,我却似乎从没有那么真正爱上我曾经的.专业,因为在我看来,聪明或智慧分为两种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创造能力或者创新能力,第二个类型是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这完全是两个方面,并且对于绝大多数常人来说,很难同时两者兼备。不仅如此,两者还往往是矛盾的,具备其一的,往往另一点比较弱势。两者同时具备的,最典型的就是那些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大师们、天才们,譬如:牛顿、爱因斯坦、莫扎特等等。
需要创造能力或创新能力的,往往集中于化学、生命科学等领域,而需要逻辑能力或认知能力的,则往往集中于数学、物理等领域。我在离开学术职业之后,曾经认真反思过自己的过往和资质,很明确的觉得自己在后一种特质上略微有那么一点点天资,而在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则完全属于level很低的那种了。事实上,这么多年以来就从来没中断过对数学的热爱(当然了,早已不具备真正学术的条件啦)。在对更多的认知过程中,其实归根到底都可以收敛到数学的思维,作者在这本书中繁举了现代数学的诸多分支,其核心精神也是为了说明抽象认知的精髓性,同时抽象认知也是数学思维的最根本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让我特别感到惊奇(以前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的是:作者提到数学的本质思维其实全部源自于我们平常生活认知中最基础的逻辑,并没有什么神秘之处,这最基础的逻辑很难表达,但总之就是譬如“班上50个人全部都是两只眼睛的,所以其中一位同学也是两只眼睛的”这种。作者在书中用了略微专业(确实需要一定的理科基础)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多么复杂的无理数、无穷数的推导过程,但是他用的数学逻辑,恰恰就是刚才提到的最最基本的逻辑。所以,这给了我一个特别奇妙的体验,那就是:在被作者带着一步一步思考与推导的时候,从开始到进程中,都觉得特别的轻松自然,但结束之后回头一看,原来是如此神奇!
数学书读后感篇5
暑假读了张兴华老师的《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一书,这本书贴近我们教师的教学实际,让我受到不小的启发,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有不小的帮助。
张老师认为:教学要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才能成功。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本身并不是眉的。只有在准确解读和把握儿童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努力调适数学教学,使其尽可能地顺应儿童的学习心理,才能真正创造出最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并发挥数学教学的最大效益。实际上,好的数学教学须指向儿童的学习,并建立在儿童的学习心理之上。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必须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利他们能动地进行“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获得新知意义。
儿童思维偏重感性,抽象思维并不发达,但能凭借具体材料进行逻辑推理。于是我提出,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让他们经历“选择性知觉——短时记忆——编码——长时记忆”的认知过程,获得数学知识和方法,并建构起相应的数学理解。此外,儿童的概括思维比较弱,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需要熟悉广泛、众多的具体材料。教师除了提供一般的具体材料,还要注意提供变式材料,提高概念的概括程度;提供反例材料,以反激正,提高辨别程度。儿童具有好玩、好动、好胜、好奇等心理品质,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就要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用喜闻乐见的小游戏让学生“玩”起来,用丰富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用充满激励的小比赛让学生“比”起来,用多姿多彩的小故事、小悬念、小谜语等让他们“好奇”起来。而一旦学生的这些个性心理倾向在数学教学中获得极大满足,他们对于数学本身便建立起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与愿望,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便由此得以确立。
张老师认为: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精致的。
教学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活动,其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不亚于其他任何的艺术门类。然而,这种主观能动性与独特个性却又不是教师个人教学艺术与见解的无限度自由发挥。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儿童,他们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恰是我们展开数学教学所必须要遵循的。由此,教学的这种外在约束便也成就了其内在规定性,并最终在教学语境下展现出其精致而细腻的一面,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必然是灵动的。顺应不只表现为对儿童学习心理的迁就,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能够与儿童内在的学习心理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从而,教师外在的教与儿童内在的学在教学的现实语境中达成一种和谐共振的最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维和着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教学活动的外部节奏与学生内部的精神生命节奏之间达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样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师抑或学生,其思维与精神世界无疑是灵动的,并处于一种积极互动的关系之中。
当然,具体来说,精致与灵动的教学首先表现在教学语言上。语言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媒介。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教学,其语言必然会呈现出精致与灵动的风貌。这种语言应该是清晰、准确的,能够有效传递丰富的数学信息,表达教师对数学的准确理解与把握。这种语言应该是活泼、灵动的,机智与幽默是其重要的外部特征。这种语言还应该是极富感染力的,轻重缓急之下、抑扬顿挫之间、疏密虚实之外,展现出的是教师对数学内容的精确理解,更是对儿童思维的精致引导。
其次,精致与灵动的教学表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是由一个个数学活动连缀而成的。基于儿童学习心理的数学教学,每一个活动的设计都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要想符合,数学活动首先应是精致的。活动的设计意图应精准指向童的思维兴趣与数学理解,活动的具体展开必然处处考虑儿童的实际感受与可能水平,活动的最终效果也必须以儿童的内部发展为评判。一句话,我们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所有活动都应最终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并最终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要想符合,数学活动还应是灵动的。活动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地观察、体验、思考,从而在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中发展起自身的数学思维。
书中在讲到建立表象和提取表象这个问题中,张老师讲的教例就很有启发性。表象是客观事物经过主体感知以后再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抽象概括性双重特点,利用这个特点,我觉得我们在教学一些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时都可以用到。比如我在教学认识厘米的时候,让学生先看直尺上1厘米的长度,然后闭上眼睛,脑子里想一下1厘米的长度,然后睁开眼睛用两个手来比划下1厘米的长度。这里的教学就是充分应用了这个特点,先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接着让学生用手比划,不仅深化表象,而且还将刚建立的表象提取和外化出来,借此还可以检验学生脑中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是否正确,做出了及时的评价。同样,这为后面的根据不同事物填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唤起和提取表象中,张老师讲到了一个一年级的问题:小朋友排队,从前数起或者从后数起,小明都排在第6位,这队小朋友共有多少人?这里老师用代表小明,用代表○排在小明前面的小朋友,同样也用这样的方法排一排小明后面的小朋友,学生都可以顺利的排出○○○○○○○○○○,这样就可以列出5+1+5=11的解答。通过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教学上车下车列式的问题,还有小鸭子过河的问题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解决。题目是这样的:鸭妈妈和15指小鸭过河,第一次只过去了8只,还有几只小鸭在岸边?这里就可以用不同的符号表示鸭妈妈和小鸭,一共就是16只鸭子,过去了8只,应该还有8只在岸边,这样孩子就不会遗漏掉。再比如小鸟飞走的问题,这些都是可以让学生先画张图来看看,唤起脑中既有的表象,使之外化成具体的形象,帮助解决数学抽象问题。
数学书读后感篇6
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分复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数学书读后感篇7
今年暑假,我读了梦小得的《不一样的数学故事》,并知道了百变教室,认识了不一样的数学老师--怪怪老师。
在《不一样的数学故事》这套书中,我读了《胖子和铁环不是圆》、《变不出魔法的星期三》、《全宇宙最厉害的怪怪老师》等六百多个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游乐场里的教室》,它讲述的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第一次来到了学校,彼此不认识。在第一次上数学课时,大家认识了全宇宙最厉害的怪怪老师。
在这节课上,怪怪老师带大家飞到了游乐场,让大家在玩中认识朋友,建立友谊。在解散后,怪怪老师突然想起,还没有统计人数呢。一个叫皮豆的同学自告奋勇,帮老师数人数。可是,皮豆只会计算十以内的加法,这时怪怪老师利用分开计算的方法,比如:11+9=10+9+1。帮助皮豆用简便方法,轻而易举的解开了难题,算出了人数。这节课皮豆不但交了不少朋友,还学会了一百以内的加法。从这节课以后,皮豆他们每节课都会到外面玩中学,学中悟,学会了不少知识。
在怪怪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不仅学会了知识,还知道了很多的道理。在钟表世界里,皮豆学会了看钟表,懂得要珍惜时间;在山岭上,女王利用植物学会额辨认方向,带领大家找到了仙草,明白了遇事冷静的道理;学习平均数时,博多悟出做人要谦虚的道理······所有同学的收获都沉甸甸的,心里也是沉甸甸的,大家都喜欢这个幽默风趣的,不死板的怪怪老师。
(怪怪魔法+奇幻冒险)x百变教室=课本上读不到的数学故事,这个公式是怪怪老师独创的。在生活中,我的老师也会利用各种游戏、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让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为皮豆他们感到庆幸,他们有这样一位会魔法的老师。我也更加庆幸,我有一些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拥有新的教学方法的老师,他们带领我们在玩中学,学中悟,引领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