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

时间:2023-11-09 17:01:06 分类:事迹材料

事迹材料的写作目的是让我们了解知道人物的精神,为了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事迹,可以将事迹材料写好,下面是路路文书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感谢您的参阅。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1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等10个集体“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毛相林是重庆巫山县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曾获评2020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时代楷模和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

他带头修路的点滴,就是他带着下庄脱贫的“足迹”。毛相林被人们称为“当代愚公”。

毛相林坚守偏远的下庄村43年,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路,历时7年铺就一条“绝壁天路”。

为了修通这条路,毛相林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元钱。

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毛相林又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以个人名义贷款1万多元。

7年时间里,有6人为“天路”献出了生命。在他的带领下,下庄人不向现实低头,坚持向荆棘遍布的大山要路。

2004年4月,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蜿蜒伸向山外。从此,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下庄村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路通了,但如何让下庄脱贫摘帽?

毛相林摸索“脱贫路”,带头种过漆树、养过蚕、栽过桑,从蛮干到巧干,最后确定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脱贫产业。

2015年,下庄村在巫山率先实现整村脱贫。

5年的坚持不懈巩固了脱贫成果: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增长了40倍。

摆脱贫困后,毛相林没有止步,他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如今,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已经成了他们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2

一路坚韧失去乡亲同志是最大遗憾

毛相林知道,这条路势必会改变下庄人的命运。

村民们筹集了3960元资金,购置炸药、雷管、钢钎等物资。1997年的隆冬,下庄村边的大山上传来一声巨响,这是毛相林带领村民们炸响的第一眼开山炮。村里80余劳动力全部上阵,使用的无非是锄头、撮箕等原始工具,通往外界的山路正是靠着肩扛手拿的方法,寸寸向前。

这条通往外界的道路两米宽、8公里长,修了7年才堪堪完成。有人目睹期间的修路过程,看似“蚂蚁啃骨头”,悬崖峭壁上,晃动的人影未做防护措施,绝壁边的石头是他们用脚,一点一点蹬下了悬崖。

在过往很多公开报道中,都提及过毛相林修路中的一次犹豫,那时有并肩修路的村民意外身亡,面对悲痛中的村民家属,毛相林问过,“这路要不要继续修下去?”毕竟无论是从前,还是之后,无人能避免意外的发生。这个问题曾得到村民家属斩钉截铁的回复,“修!”在下庄村民们看来,只要这条路最终能够与外界相连,生命就不会白白被辜负。

2004年,这条路终于被打通。毛相林说,修出这条路,靠的是下庄人的“韧劲儿”,是百折不挠,也是真正意义上的“披荆斩棘”。但他也与记者谈及这一路艰辛中的愧疚,“当时牺牲了几个同志,这是最大的遗憾。”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3

百折不挠 闯出脱贫致富路

有路只是第一步。当时村里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大多数人还在贫困线上徘徊。

2005年,老下庄村和两合村合并成一村,毛相林当选为新下庄村村委会主任,他琢磨着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毛相林边学边干发展产业,在村里培育漆树、养山羊、种桑树养蚕,但都失败了,请来县里的农技专家一看,才知道下庄村海拔低,不适宜发展这些产业。他发现不懂科学地蛮干,耽误了村里的发展,主动在村民大会上作了检讨。

“打通村民的致富路,丝毫不亚于在绝壁上劈山开石。”毛相林感慨道,“但是,流血流汗我们都拼过来了,还有什么能阻拦我们呢?”虽然屡战屡败,但他就是不服输,一定要让下庄村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毛相林请来县里的农业专家对下庄村的气候、土壤环境进行全面考察分析,确定了发展柑橘、桃树、西瓜三大产业,并制定“瓜果为主、多种经营”的发展模式,还让村民参加技能培训,打响下庄村劳务品牌。

在蓝色(劳务输出)、绿色(西瓜)、橙色(纽荷尔柑橘)“三色”经济的推动下,下庄村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784元,是修路前人均300多元的40多倍,村里70%的农户都有了小轿车。

谈及获奖感受,毛相林说:“能让村民们过上好日子,我再苦再累都值得。现在条件好了,但‘下庄精神’不会丢,下庄村人的步伐不会止于打通绝壁上的天路,还要继续走好致富路!”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4

层峦叠嶂,山高谷深。满眼苍翠中,一条盘山公路呈“之”字形蜿蜒至谷底。一路盘旋而下,来到群山合围的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

62岁的村支书毛相林正在院坝里忙活,招呼远道而来的游客。20年前,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没去过县城,如今,全村私家车近40辆。

巨变的起源,是毛相林带着村民修通了一条绝壁上的致富路。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担任村干部已40多年的毛相林是深受村民信赖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筚路蓝缕,绝壁上凿通出山路

“我们这里像个井底,所以习惯往上看。”暖阳洒在院坝,毛相林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老辈人传下顺口溜: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过去,被困谷底的下庄人,唯一通往外界的“路”是陡峭的山体和108道“之字拐”,去趟县城,走小道要手脚并用,危险不说,一来一回得3天。

难道要一直困在大山里穷下去吗?1997年,毛相林动了修路的念头。召集村民商议时,却受到了很多质疑。毛相林没有气馁,和村民们磨嘴皮、算细账:“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我们修不完还有儿子,总有能修完的一天”……终于说服了村民。

在绝壁上开山修路,艰辛危险超出想象。毛相林带着村民,用最原始的方法,寸土寸石向前掘进。腰系长绳吊在空中钻炮眼,用简单的工具农具开凿岩石……

艰苦并没有动摇毛相林的决心,但意外的出现却让他因内疚而产生了犹豫。两个月内,接连有两位村民在修路过程中不幸遇难。还要不要继续?就在这时,一位遇难村民的父亲毅然站出来表态:“继续修!我儿子死得光荣,咱只要下定决心一定能摆脱贫困!”

毛相林带着大家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山上的工地。历时七载,下庄人用双手,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8公里长的路。

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当初2米宽的石子路,如今已变成了标准的山区公路。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

百折不回,山洼里种下致富果

走进下庄村,一条标语赫然入目:“不等不靠,幸福要自己造”。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告别了交通闭塞,同样靠着这股精神,下庄人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敢闯敢试、大步前行。

路通之后,不少村民去了外地务工,收入有所增长,可是村里的产业发展缓慢,“穷根”还是没拔掉。

“我的父母都是党员,母亲以前经常教育我,有事莫往后躲,要往前冲!村里的事,我必须要站出来。”毛相林说。

下庄村土地不少,但传统种植的就是玉米、洋芋和红苕,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成了毛相林花费力气最多的事情。

先是种漆树,辛辛苦苦把树苗栽下,没成想气候不适合,第二年树苗全枯死了。后来又养过山羊、桑蚕,都不顺。

毛相林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与村两委共同商量种植脐橙。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毛相林先在村民大会上作检讨,然后承诺自己先种几亩,大家看看效果。

这次毛相林一点儿不敢大意,他带着儿子去学习,试种成功后免费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这几年,下庄的脐橙年年丰收,每年能给村民们带来200万元左右的收入。

目前下庄村水果种植面积近千亩。水果种成了,毛相林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

激励后人,不忘身上的责任

2004年通路以后,全村有130多人外出上中学,30多人考上了大学。毛相林也有新期盼:“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用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的面貌。”

“留在村里吧,下庄村需要你们年轻人。”毛相林上门劝说准备外出打工的毛连长。亲眼见到家乡的变化,毛连长放弃了外出的计划,决定留在村里发展民宿,搞直播带货。“200多名外出务工村民,已有一半选择回来了。”毛相林告诉记者。

随着乡村旅游的启动,下庄村的村容村貌也变了模样。2018年,毛相林提议,建一个全村的事迹陈列室,记录下庄人修路的故事。2019年,陈列馆建成开放。

来自重庆云阳县的退休干部孙先明带着家人来参观。“我们感受到一种不甘贫穷、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很受感动。”他说。

说起当年修路的事情,毛相林总是饱含深情。“不敢忘了身上的责任,绝壁上的路修好了,致富的路还得继续往前蹚!”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篇5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

下庄村坐落在巫山县竹贤乡大山深处,四周绝壁合围,形似天坑。以前从村口到村底落差1100多米,出村只有一条挂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全村近400人住在“井”底,一直生活在贫困、闭塞、落后中。

“修一条出山路。”1997年,毛相林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第一件事就提出修路。“修路?”下庄曾经三次动工修路,都因绝壁险恶而搁置。望着四面绝壁,巍巍大山,大家问毛相林,“炸药怎么解决?钱从哪里来?”“猴年马月才能修通?”……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让下一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摆出一组数据:1949年以来,全村398人中,从未坐过汽车的315人,未见过电视的360人;从悬崖上摔死的有23人,摔伤的有60余人,摔残的有15人。他说:“我们喂的猪要变成钱,得杀了一块一块背出山去卖,大家去竹贤赶场,早上出发,天黑才能回家。有了路,车开到家门口,喂的猪、种的菜,直接就用车子拉走了。”

打嘴仗、算细账,反反复复开院坝会,下庄人最终统一共识——修路。村民每人捐资10元,凑得3980元;每户每年卖掉一头肥猪,每年可凑3.84万元,如果这路要修10年,就是38.4万元;党员干部捐款,再凑得两三万元;凡是在村里有承包地的村民,无论是否在村里住,都要投劳,或者交钱,每天20元……

1997年冬月十二,下庄人跟着毛相林炸响了开山修路第一炮。男人上山投劳;女人负责做饭、运送物资、在家种地;老人照顾孩子;年纪稍大的孩子则在周末协助大人作好运送物资等后勤工作。

下庄的男人们,最年长的63岁,最年轻的17岁,为修路,风餐露宿在绝壁上,个把月回家一次,路修到哪里,就在附近找个岩缝搭个临时窝棚栖身。

白天,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在腰杆上拴根保险绳,另一头拴在岩缝里的老树根上,睡在窝棚最外面。毛相林说,他是村支书,是修路的发起人,最重的活、最危险的活,必须带头。

下庄8公里出山路,大部分都在绝壁上,最险要的就是私钱洞、鸡冠梁一段。毛相林心头一直担心出事。在1999年,前后50天,28岁的沈庆富、36岁的黄会元都因落石坠崖遇难。

“特别是黄会元死后,我怕了,怕再死人。”路,是毛相林提议修的;黄会元,是毛相林叫回来修路的;继续修下去,还会不会死人?毛相林在黄会元的灵堂前再次问全体村民,“前后不到两个月,就死了两个人!这路,修,还是不修?”

短暂的沉默后,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站了出来,说:“黄会元虽然死了,但这路还得修,修了我们才能摆脱贫困。”老人的话,让毛相林和村民们既感到悲壮,又深受感动,随后纷纷举起握得紧紧的拳头,“修!”

第二天,村民们安葬黄会元后,又上山修路。修路的队伍中,多了黄会元的妻子杨自慧。

2004年3月,下庄绝壁上的这条宽2米多、长8公里的天路终于全线贯通。7年,下庄人付出6条鲜活生命、两人终身残疾、数不清多少人次受伤的代价,最终打通了这条出山的绝壁天路。

路通后,毛相林提议,在村口建了一个纪念碑,将沈庆富、黄会元、刘从根、刘广周、向英雄、吴文正6位牺牲村民的名字镌刻在了上面。毛相林说,下庄人要永远记住他们。

《毛相林脱贫攻坚事迹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