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抗疫情的事迹8篇
我们或许都有撰写事迹材料的经历,想必你对它的文章格式也有很深刻的了解,一份具有影响力的事迹才是有价值的,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医生抗疫情的事迹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1
1月23日凌晨两点,湖北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为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途径,坚决遏止武汉_肺炎疫情蔓越扩散的势头,自2020年1月23日10时起,全市城市公交、地铁、轮渡、长途客运暂停运营;无特殊原因,市民不要离开武汉,机场、火车站离汉通道暂时关闭。恢复时间另行通告。
然而,却有这么一群人毅然决然地选择“逆行”。有劝说别人不要去武汉,自己却义无反顾选择逆疫情而行的钟南山院士;有刚踏上返乡过年旅程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医生吴小燕,得知医院发布医疗支援的号召后,第一时间下车返汉,选择逆疫情而行;有赶在武汉封闭交通通道最后一刻在高速路口将孩子送给老人照顾后,选择逆疫情而行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科龚静及其丈夫;有写现代版“与夫书”的张旃、有写“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党员医生、有写“如有驰援武汉的任务,请优先考虑我们”的郑向阳和孙玉梅;有广东南方医院千名医护人员请战、四川派出135人组建第一批援助医疗队、上海组建3批医疗队、江苏数十位医护人员集结等驰援武汉……在这场充满艰险和未知的斗争中,有这么一群人选择坚守、选择向前、选择逆疫情而行。
“逆行天使”是最主流的画面,体现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听闻武汉出现疫情,北京朝阳医院的童朝晖教授第一时间就赶到武汉开展工作;同样听闻武汉疫情的钟南山院士,亦是第一时间选择逆行奔赴武汉,并以一张高铁上疲累睡去的最主流画面向我们展现了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他们大多都是十多年前参加sars的救援者,虽然时光流逝,病毒的病原体在变、传播地在变、蔓延趋势在变,但他们的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没有变,他们与病毒斗争的勇敢决心没有变,他们为患者排忧解难的坚定信念没有变。正是他们凭着一份信念、一份斗志、一份勇气,给人们带来了安全感和踏实感,体现了“危难之际显身手”的坚定信念和勇敢决心。
“逆行天使”是铿锵有力的脚印,彰显无名英雄的责任和担当。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发布招募志愿者时,近半个小时就有17名护士报名,5名护理党员全部报名;南方医院近千名医护人员放弃休假,纷纷表示“若有战,召必回”的决心;宜昌市中心医院三名医生驰援武汉;四川第一批135人医疗队驰援武汉……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这群普通却不平凡的人选择了逆行,选择了前往疫情一线,用担当践行“白衣天使”的初心。在疫病面前、在国家危难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逆行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他们用自己一双普通的脚走出铿锵有力的脚印,他们是无名的英雄,他们用行动彰显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
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有那么一些人为了更好的明天,铭记着初心、担负着使命,选择了“逆行”。无论是疫情战场上的“新兵”,还是经验丰富的“老兵”,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他们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值此新年佳节之际,谨向这些逆风而行的勇士、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逆行天使”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2
“嗯,挺好,体温都正常,呆在家里千万不要出门,有什么需要就跟我联系就好,我们都会尽量满足你们的需求。”1月31日一早,万载县白水乡卫生院医生丁__给小浩量完体温做好登记后,拎着医药箱又继续赶往下一户人家。
“这些返乡人员全都安排在家自我隔离,我们每天派专人上户给他们量体温,确保过了观察期再解除隔离。有些还住的挺远的,走路都要走半小时。”丁__笑着说道。
当前,疫情来势汹汹,席卷全国,面对严峻的防疫形式,万载县广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放弃假期,坚守岗位,守护百姓的平安。
丁__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年__岁的他已有6年党龄。在此次的疫情防控工作中,他除了在医院接诊、消毒以外,每天早晚还要和同事一起上户,为武汉等地返乡的村民测量体温、登记备案,还不定期到乡主干道上的疫情监测点轮值。从大年三十至今,他一直坚守在岗位上,还没回过一趟家,跟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__最近真挺累的,每天忙的晕头转向,又要接诊又要下乡,还要轮值,消杀也靠他,家里的事都顾不上了,他老婆都快要生了好像。”说起丁__,同事们都点头称赞。
说起妻子,丁__内心有些愧疚。妻子是一名教师,也是一名党员,现今9月身孕有余,即将临盆。双脚有些水肿的她,行动多有不便,刚满三岁的儿子也只能由父母照顾。但父母年纪也大了,加上身体又不太好。母亲血压高,父亲左肾有结石、积水,年前做检查还发现肾脏内长了一颗95x72mm大小的囊肿。本打算趁着春节假期带父亲去大医院动手术,哪知计划赶不上变化,突然的疫情,让丁__连回家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照顾家人了。听说母亲的降压药吃完了,他也只是在上户途中路过家门口时,把药扔进家里的院子后就转身回医院继续工作,连家门都没进。“我父亲是名老党员,从小他就教育我,要听党话,感党恩。我是儿子,是丈夫,但我更是医生。家人需要我,但白水的群众更需要我。国难当前,我必须舍小家,顾大家。”丁__态度坚定。
疫情就是集结号,自全县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启动后,全县广大党员争当表率,冲锋在前,像丁__一样的党员还有很多,他们主动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重返工作岗位,为生命站岗,让鲜艳的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第一线。舍身忘我的背后,是齐心协力对抗疫情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坚信:我们一定能早日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3
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守护者。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上疫情防控第一线,他们夜以继日、连续奋战,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少医务人员不幸被病毒感染,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一个个患者的康复,换来了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他们是新时代最可敬、最值得关爱的人。
在大屏播放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照片,既是向广大抗疫一线医务人员表达敬意,也是在宣传医务人员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宣传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不仅能起到激发医务人员战斗力的作用,而且也能激发更多人抗击疫情的信心,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浓厚氛围。
宣传医务人员要找准宣传对象。疫情肆虐,全国数万名医务人员不惧危险、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有的主动请战,写下“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他们有的推迟婚期,立下“疫情不结束,我们不结婚”的承诺;他们有的亲人去世也没能看最后一眼、送最后一程,诠释了忠孝难两全的古语……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体现着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和临危不惧、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责任担当。宣传医务人员,我们就要深入挖掘这样的典型人物。
宣传医务人员还要找准宣传载体。不同的宣传载体背后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不同宣传载体也有着不同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我们要精准研究载体的特点和受众喜好,让典型医务人员事迹既走进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也要走进微信、抖音等新媒体,还要走上讲台、舞台,走进影视剧……只有采取立体化的多载体多形式的宣传,医务人员的感人事迹才能走进千家万户,使之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通过对典型医务人员事迹的宣传,就会发挥出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鼓舞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更加英勇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一定能鼓舞和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推动这场战“疫”尽快全胜。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4
张__,女,1969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为__市__县__镇__村村医。
村医是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守护人”。张__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已经25年,疫情防控以来,今年__岁的她一直蹲守在疫情防控的后方战场,以护佑生命的大爱和舍已为人的奉献,筑起了守护全村百姓安全的“防护墙”。桦南县桦南镇双合村有常驻人口518户、1346口人,这次共排查出12名武汉返乡人员。__年春节,这12人成了张__最牵挂的人,从武汉返乡回来的12个务工人员,尽管隔离在家,但刚开始还是在村里造成了恐慌,为了不让村民担心,保障大家的安全,张__每天穿着防护服,拿着听诊器、温度计和“返乡人员情况摸排表”,穿梭于村中,为返乡人员测体温、录数据,给村民宣传防护方法。期间,武汉返乡人员吴某某找到她,说自己咳嗽几天也未见好转,让张__帮忙来看看。联想到近日在网上看到的武汉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新闻,医生的敏锐性告诉她,这件事必须引起重视。在缺少防护物资的情况下,张__顾不上那么多,多次往返吴某某家中,量体温、看症状,并第一时间向镇卫生院报告,镇卫生院立刻协调县疾控中心为吴某某诊疗诊断,最终确定其未感染,是慢性肺炎引发的咳嗽。事后,大家都问张__:“你不害怕么?”张__说:“怕,怎么不怕,但我是医生、是党员,群众需要我,我必须上,这是我的责任”。全村12名武汉返乡人员隔离14天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经县乡卫生部门同意,村里对这12名返乡人员延长隔离时间7天。本来就已经很烦躁的这些人,延长后部分人开始出现焦虑和不稳定,总提出要出来见亲人和同学。张__发现这一苗头后,逐户进行心理疏导,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与此同时,张__为了得到他们的理解,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由于隔离时间长,有些人的生活用品和食品出现短缺,她就主动提出为其购买和运送,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除武汉返乡人员外,全村百姓的安危也是张__一直放不下的事。疫情防控以来,双合村村干部立即进行返乡人员排查,张__也投入一线开始紧张的监测工作。虽然村子户数较多,但她从不漏走一户、漏登一人。有的村民劝她,在家里打电话问问情况就好了,她却说:“不去看看我不放心啊!我是医生,会保护好自己,我得让村民知道有人在照顾他们,密切关注他们”。
尽管张__这样尽职尽责地看守着大家,但还有个别人有抵触情绪,说些刺耳的话。“我也不是外地回来的,也没有接触武汉回来的人,你干嘛就不让我出门出村,你就看好那些武汉回来的人,少管我们。”面对乡亲的指责,她只能把委屈放在心里,把眼泪流在人后,依然用微笑和柔情进行劝阻和劝说,直到他们理解。有人问张__,这么坚守图个啥?她说:“身前是疫情,身后是乡亲,这个关键时刻虽受尽委屈但我不能转身!”张__的母亲居住在县里面,已是古稀之年,一直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和陈旧性脑梗塞,而且有新发病灶,自己是名医生,自然知道病情的严重程度,所以母亲的病一直都是她在亲自照顾。疫情防控期间,每天忙忙碌碌的她根本顾不上母亲的病,有时通过电话进行询问,得知母亲哪里不舒服,自己又不能亲自在床前照顾,她总是在电话这头偷偷地流泪。
不光是母亲,自己的女儿在外地上大学,只有假期才能和家人团聚,然而,张__白天入户走访,夜间测体温监测,一家人吃顿饭都成了奢望。女儿虽有些不高兴,但看到百姓安全了,她在心里开始心疼和理解妈妈了。当被问到你这么做不觉得亏欠家人么?张__哽咽说:“我自己内心肯定是觉得亏欠了家人许多,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我无论如何也不能‘亏欠’那12名返乡人员和全村的百姓呀,他们的健康是我这名村医最大的责任和使命。”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5
6月2日,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黑龙江省省长王文涛对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于铁夫不幸逝世分别作出批示,向于铁夫医生表示深切哀悼,向家属表示诚挚慰问,要求有关部门全力宣传好于铁夫同志“医者仁心”的感人事迹,并委托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聂云凌,省政协副主席、民进省委主委张显友代表省委向于铁夫同志家属进行慰问。于铁夫先进事迹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慎终如始,同心协力,尽早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在批示中强调,于铁夫医生生前连续奋战在疫情防控救治第一线,特别是在驰援绥芬河执行“战疫”任务中,不分昼夜,不辞辛苦,舍己忘我,用生命守护生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是广大医护人员的优秀代表,是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战疫英雄”。他的不幸逝世,令人扼腕痛惜,向于铁夫医生表示深切哀悼,向于铁夫医生的家属表示诚挚慰问,省市有关部门要做好善后和亲属的慰问工作,大力宣传弘扬于铁夫医生的先进事迹,同时,要做好服务保障,切实关心关爱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我们要向于铁夫医生学习,忠于职守,无私奉献,万众一心,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
于铁夫医生多年如一日,长期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连续六年获得院级先进个人,连续两年被评为“市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嘉奖”奖励。
于铁夫医生连续奋战在抗疫一线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在齐齐哈尔市医疗卫生以及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总队长宁文龙说,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于铁夫连续多日奋战在医院防控救治一线。此次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他积极主动参加,奔走在疫情的最前线,对待工作认真能干,主动担起重任,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于铁夫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医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
齐齐哈尔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朱可佳说,听到于铁夫医生突然离世的消息,感到万分悲痛。他的离去,让医疗战线失去了一位好医生,医护同行失去了一位好战友。面对疫情,于铁夫医生连续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医者的崇高精神。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向于铁夫医生那样,冲锋在抗疫一线,用专业精神护佑百姓的生命健康,勇往直前不负这一袭白衣。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援助武汉医疗队队长、临时党支部书记、呼吸内科二病区副主任顾泽鑫说,惊闻又一名医生牺牲于抗疫过程中,作为医务同行我们为于铁夫医生的不幸离世深感悲痛,心里非常难过。于铁夫医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医者最初的誓言,他是一名出色的医者。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消化病研究中心普外科八病区主任刘晓斌说,于铁夫医生从医12年,平时认真工作、勤奋学习、精益求精。有时刚要下班来了重患,他立刻把刚脱掉的白大褂又穿上,病人在他那里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同事,愿铁夫一路走好。
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抗击绥芬河口岸输入性疫情医疗队队员陈欣宇说,于铁夫是一个时刻想着奉献自己、关心战友、心思细腻的老大哥,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一定要学习他对事业执着追求、勇往直前的精神,视病人如亲人、献身事业的精神。
曾经患结肠癌住到于铁夫医生科室的患者李宝琴含泪说,“我在住院治疗期间,于铁夫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让我终生难忘。每次查房他都鼓励我,亲切的话语令我很开心,给了我很大的信心战胜疾病。”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6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面对新型肺炎凶猛来袭,中国人再次表现出强大的团结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抗击疫情。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遇到过不止一次的自然灾害:1998年特大洪水,2003年非典入侵,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都是罕见的重大灾难。中国人没有退缩,没有向灾难低头,没有被灾难吓倒,而是用团结就是力量的豪气,用坚韧创造历史的骨气,用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勇气,战胜了巨大困难,取得了战胜洪水、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同样,面对此次重大疫情和灾难,全国各族人民能够将困难变成无声的号角,让每个人迅速行动起来,大力支持和帮助疫情地区共同面对危难,最终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磅礴洪流。
在这次抗击疫情工作中,最令人感动和难以忘怀的就是团结的力量。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军人百姓、不分干部群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里有疫情,他们就赶往哪里,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出现在哪里。在这突入其来的疫情面前,全国上下的齐心协力,紧密团结和鼎力支持,使抗击疫情拥有了不竭的力量源泉。国务院总理来了,部队官兵来了,全国各地的医疗队和救援物资来了,他们就像一条条溪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武汉,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这就是团结的力量,胜利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鼓舞起了亿万人民的斗志,凝聚起了亿万人民的心;正是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它促使我们每一个人在疫情面前,勇于承担社会道义和社会责任,互相关爱、彼此温暖;正是有了这种团结的力量,它让我们在疫情面前更加坚定信心,更加众志成城,这种力量可以让每一个人的微薄之力凝聚成强大的动力,使被感染者充满对祖国的信任,对生命的渴望,对胜利的憧憬和对未来的希望。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7
新冠病毒,体积虽小,影响却一点也不小。它如一块巨石坠入水中,把我们平静的生活打破了。而此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英雄不畏生死,逆流而上,冲在了一线。吴红卫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红卫,晋城市人民医院急诊科的一名主治医生,主动请缨加入了我市的援鄂队伍。在他刚到湖北开始加入急救工作时,身体极度不适,压抑的工作氛围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以及密不透气的工作服压得他几乎要趴下。因为每天至少要工作六个小时,而且在这期间,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不能上厕所,再加上严实的防护服使得他都感到呼吸困难,护目镜也相应地因这样的高温而被蒙上了一层薄雾,视线模糊,这样导致平常简单的操作都变得异常困难。但这些都没有把他吓倒,吴红卫坚持了下来,并为自己能在国家危难时机而尽力感到无比欣慰。
经过几天的适应,吴红卫逐渐适应了这样的工作环境,但他又面临新的考验。医院重症患者90%都需要呼吸机的支持,而大多数患者又都是老年患者,他们精神萎靡,求生欲望极低,这既影响了医生的情绪,也不利于他们病情的早日康复。所以吴红卫不仅要监护病人的治疗工作,还得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病人进行心理治疗。他在日记中写道“进入病区的前几天,我整个人都是崩溃的”,但是,他心中有信念,他把救死扶伤看作是一种高尚的事业,看作是自己应履行的职责。他始终工作在一线,他的誓言是“不胜不归”。
这就是今天我要称赞的抗“疫”英雄吴红卫。他大爱无疆、他医德高尚,他用自己的身躯为我们隔离病毒,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恪尽职守。他是新冠病毒的克星,他是我们晋城人的骄傲。我们等着你的早日归来!
医生抗疫情的事迹篇8
春节前夕,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的报告发布,各地也迅速地做出了防护措施。这给了想着开开心心过年的中国人民当头一棒。昔日热闹的街道、广场都空无一人,过年的气氛也消散无几。
武汉也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面临封城,个别闻风而动的人在封城前迅速逃往各地,在明知自己可能染上了病毒之时逃跑,这是对他们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全国人民的不负责任。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国难当头,我们应管住腿,管住嘴,不聚餐,这样就是对国家最大的贡献。
同时,确诊人数的迅速增长,也引起了群众之间的极大恐慌,也有人伺机造谣误导群众,说:“新型冠状病毒就是sars病毒的变异版本。”“新型冠状病毒官方确诊人数有误”争得了一大波热度,而官方也迅速辟谣了,在这种危机时刻,造谣者不为国家分忧,反而趁机造谣生事,获取热度,真是大恶不赦!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疫情公布的几个小时内,各地人民也自觉地做好了预防措施,不给国家添麻烦,这里也要告诉大家一个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口诀——少出行,不聚会,戴口罩,勤通风,多洗手,少熬夜。希望每个人都能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我们要相信国家的力量,我们要相信各位奋斗在一线的白衣天使,我们要相信各位刻苦钻研疫苗的专家。携手同心,共度难关!
中国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