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实践课教案6篇
教案不仅是教师的指南,也是学生学习的桥梁和纽带,教师们在撰写教案时,很多时候会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初中实践课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图形(知识目标)。
2、会说出线段、射线、直线的特征;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能力目标)。
3、通过操作活动,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难点: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并应用它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具: 多媒体、棉线、三角板。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观察电脑展示图,使学生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来描述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教学过程:
1、一段拉直的棉线可近似地看作线段。
师生画线段
演示投影片1:
①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
学生画射线
②将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_______
学生画直线
2、讨论小组交流:
①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射线、直线?
(强调近似两个字,注意引导学生线段、射线、直线是从生活上抽象出来的)
②线段、射线、直线,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相同之处?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们各自的特点)
3、问题1:图中有几条线段?哪几条?
“要说清楚哪几条,必须先给线段起名字!”从而引出线段的记法。
点的记法: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
线段的记法:
①用两个端点的字母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自己想办法表示射线,让学生充分讨论,并比较如何表示合理
射线的记法:
用端点及射线上一点来表示,注意端点的字母写在前面
直线的记法:
①用直线上两个点来表示
②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强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来表示它们时的区别
(我们知道他们是无限延长的,我们为了方便研究约定成俗的用上面的方法来表示它们。)
练习1:读句画图(如图示)
(1)连bc、ad
(2)画射线ad
(3)画直线ab、cd相交于e
(4)延长线段bc,反向延长线段da相交与f
(5)连结ac、bd相交于o
练习2:右图中,有哪几条线段、射线、直线
4、问题2,请过一点a画直线,可以画几条?过两点a、b呢?
学生通过画图,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
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问题3,如果你想将一硬纸条固定在硬纸板上,至少需要几根图钉?
为什么?(学生通过操作,回答)
小组讨论交流:
你还能举出一个能反映“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的实例吗?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5、小结:
①,学生回忆今天这节课学过的内容。
进一步清晰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
②,强调线段、射线、直线表示方法的掌握。
6、作业:
①阅读“读一读”p121。
②习题4的1、2、3、4作为思考题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2
活动背景
我省今年经历严重的干旱,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环境,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
活动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观察、发现生活中人类对自然的破坏情况,了解都有那些行会使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我们应该去保护地球,热爱自己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操。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
2)考察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
3)调查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按自然村分成几组。
一、准备阶段
(一)引出主题
1、导入
2、确定主题
3、提出问题
4、分组讨论
5、汇报方案
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美丽壮观的星球――地球,并用深情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激发学生对地球的热爱之情。
谈话:但是这个美丽的星球当今正为环境问题所困扰。提出活动的主题:保护地球,爱护家园。本次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
1、为什么要保护地球?
2、制定“拯救家园计划”,本次活动采用小组讨论,将全班分成四组,小组内研讨,最后由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二、实施阶段
(一)活动准备
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以及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二)过程整合
1、各小组展示有关自然资源被人类破坏而导致一系列灾难的资料、图片。说说本地区周围环境的现状,被污染情况.,以及农民今年的收成以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
2、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及成功经验,各小组制定“拯救家园计划”。
(三)拟定汇报方式
1、各小组成员分别介绍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
2、每组推举一人介绍本组制定的“拯救家园计划”。
三、总结阶段
(一)成果展示
(1)、各组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生态环境忧患的资料
(2)、展示“拯救家园计划”
(二)活动拓展
让学生亲身体验实施“拯救家园计划”,不能“只动口,不动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自己的家园。
(三)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确立的,我认为选材比较合理: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产生忧患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来爱护家园。整节课学生通过调查分析、讨论、交流,懂得保护地球的重要性。讨论中让学生“动”起来,从嘴、眼、手、脑都一起参与到课堂中。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题,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的课改新思想。在交流与总结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就这次活动来说,还存在着主要的问题是:
1、如何调动、保持每一位学生持久的参与热情。
2、在最后的一个活动中,对于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时,过多地注重了方案的提出,而忽略了可执行性的评价。这是教学活动的美中不足。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3
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生活中竞争与合作都是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在激发个人潜能和加快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锻炼顽强的毅力和树立坚定的信心以面对生活中的竞争和挑战,善于把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力争上游,懂得以正当的方式参与竞争;同时学会与人合作,锻炼合作能力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意识,具备参与竞争、迎接挑战的勇气和信心,锻炼能够面对竞争中的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素质,形成正当参与竞争的品质;使学生形成宽容他人、欣赏他人的.胸怀,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的品质,形成关心集体、重视集体荣誉、为集体作出贡献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三、教学难点:面对竞争的压力
四、知识要点:
一)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面对竞争的压力
1、竞争压力的积极作用
2、竞争压力的消极影响
3、锻炼适应竞争的心理素质
4、正当竞争,坚守人格
5、中学生应善于面对竞争的压力
三)团结合作,共同进步
1、社会生活离不开团结合作
2、团结合作才能成就伟大事业
3、培养合作的能力
4、竞争与合作,建设美好集体,创造美好社会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4x100米接力比赛,我想大家都参加过吧,即使没有参加,也观赏过吧?俗话说:“没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你能说说4x100米接力比赛给你哪些启示吗?
小结:这项比赛就是竞争与合作的结果,无论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里,各种各样的竞争与合作时时处处在进行着,它们不是为了供人观赏,而是构成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们这一课就来学习《竞争与合作》,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一点帮助。
二)竞争是前进动力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社会风景区“在马拉松比赛中”
思考:落在后面的运动员为什么没有放松努力?
观众们为什么仍然为后面到达的运动员热情鼓掌?
结合刚才的情景,谈谈你对生活中“竞争”的意义的理解。
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组讨论后,让每个小组代表交流本小组的观点,选出优胜组。
(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竞争的作用和意义:竞争的意义在于每个人全力以赴地参与和争取,以实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竞争是大家参与的活动,名列前茅只能是少数。竞争对于胜利者固然意义重大,对于大多数没有获得名次的人意义同样重要。)
2、竞争是前进的动力
(1)竞争是个人前进的动力,
(2)竞争是集体前进的动力
(3)竞争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你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竞争吗?
4、辨别:中午我们排队去食堂吃饭时,我们要走在最前面,因为我们走在前面,才体现我们在竞争中是胜利的。
通过辨别,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不能事事争先,斤斤计较。让学生分辨清哪些事是值得全力以赴去争取的,而无足轻重的小事就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有些事是不该争,应该让的。要有“高尚的竞争”。
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了解废物利用的作用和意义。
2.学会用变废为宝的方法进行发明构思。
3.培养学生节约、环保意识。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想象的创造力。
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废旧材料,卡纸,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
一、废物利用潜力大
我国著名诗人和书法大师于右任先生在南京担任监察院长期间,其办公楼附近的公共厕所光线昏暗、坑洼不平,一些不雅之士或情急之人,为图方便,一进门便随地乱屙。于先生身为院长,也不得不常来此地方便,见此情景,怒发冲冠。回办公室后,取来宣纸一张,刷刷写下六个大字:“不可随处小便”,并签上大名,亲自贴在厕所内的醒目之处,以镇不洁气。稍过片刻,一位年轻的职员看到了这幅告示,不禁心里一阵狂喜,趁浆糊未干将其揭下,匆匆而回。过了几天,这位职员家中大厅悬挂着一幅院长亲笔书写的条幅,同事们观后,艳羡万分,夸之不绝。原来,这位职员将于院长的真迹字幅作了技术处理,变成了“小处不可随便”的条幅,并成了一句警世箴言。一张不宜张扬的告示,一经拨弄,变成一幅哲理十足的墨宝。这段艺坛趣话,令人玩味不止。
废物是指失去利用价值的东西。废物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失去特定功能的产物,如烧毁的电器、报废的设备、失效食品等;另一类是人类在创造有用物时,产生的无用物,如煤渣、污水、锯末、烟气等。自古以来,废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你碰到一堆废物时,你会想方设法减少或清除它;当你发现废物的一些有害现象时,你总是极力控制或回避。这种反应固然无可非议,倘若我们把思路反转过来,经过人们的再次创造使之变废为宝、化弊为利,岂不是一件“一箭双雕”的美差【
世界上本无绝对的废物。实际上,通常所谓的“废物”仅是把资源放在不恰当的地方,进行不适当处理所造成的。现实中,确有废物存在,只是人们尚未发现利用这些东西的可行方法罢了。废物是摆错位置的财富,能把有害的东西变成有用的东西,可见废物利用的潜力巨大。
阅读课本p8,认识一些标志。
二、废物利用很精彩
1、再生毛织毛衣
2、牛粪转换成生物沼气
3、舞会上的化妆道具
三、谈谈身边废物利用的例子
四、了解废物利用作品制作方法
1、手偶与面具
课本p10页
2、植物托架
课本p10页
3、别具匠心的“伞”
课本p11页
4、母情节的礼物
课本p12页
五、废物利用制作
1、根据实际情况分小组
2、教师先引导每一组确定制作的物品名称,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组的设想,教师给予肯定。
3、合作完成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六、展示作品谈设计想法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师生共同评价,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
七、家中“寻宝”
课本p12
活动小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的垃圾不但越来越多,而且种类也越来越繁杂。通过“换”然一新活动让我们增强了环保意识,对“废物利用”这个观点的印象更加深切。鼓励身边的每个人都能来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能二次使用的绝不随意丢弃浪费,不能再次利用做好妥善处理,不给环境带来二次污染。环保节能,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这次活动,也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知识,真正体会到了变废为宝给人们带来的喜悦。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一些有价值的废品回收利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可以用我们的智慧让废物再次变废为宝,制造出更为有价值的生活用品,设计利用废弃塑料水瓶压扁制成的漂亮的树枝型吊灯,令人叫绝,美丽无比。通过学生也给周围的人们树立了一个节约能源的榜样,让学生做好宣传与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要倡导这种观点,这不仅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好,并且让我们的头脑更加灵活。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很多宝贵的经验,使学生懂得了互相关心、互相照应。在这次活动中,认识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所有的组员团结一致,遇到了困难大家一起解决;做每件事之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做事情要有一定的条理;始终做到小组成员团结一心,遇到任何困难都不放弃,不气馁,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的完成每一项工作。这次活动,学生还开阔了视野、扩展了知识面,学到了课堂以外的知识。
总之在活动与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废物利用有很多学问,如果每个人都懂得如何废物利用,那将会给我们国家省下很多资源。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方程的定义以及等式与方程的区别;
2、使学生掌握方程的解的定义,并且能某个值是否为指定方程的解。
教学重点
检验方程的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区分等式与方程;等式与恒等式;恒等式与方程。
版面设计
方程与方程的解
一、等式与恒等式:
二、方程与整式方程:
三、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例1:例2: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⑴猜年龄:
将你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你的得数是多少?如果是21,我就能猜出你的年龄是13。
⑵找规律:
如果设小明的年龄为x岁,那么“乘以2再减去5”就是2x-5,所以得到方程(equation):2x-5=21
二、新课传授:
1.等式与恒等式:
①等式:
像1+2=3,5.3-(-1.2)=6.5,x+2x=3x,x+3=5等这样用等号“=”来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左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左边;
等式右边的式子叫做等式的右边;
等式的一般形式是:a=b
②恒等式:
像1+2=3,5.3-(-1.2)=6.5,x+2x=3x,a+b=b+a等这样等号两边的值永远相等的式子叫做恒等式。
2.方程与整式方程:
①方程:
这种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②整式方程:
方程的两边都是整式时,称为整式方程。
?练习】:课后1、2两题(指定学生口答)
1.方程的解与方程的根:
①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②一元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称为一元方程;
一元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2.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例1检验下列各数是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⑴x=1;⑵x=-2。
解:⑴将x=1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1+1=8,
右边=10-2×1=8,
∵左边=右边,
∴x=1是方程7x+1=10-2x的解。
⑵将x=-2分别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得
左边=7×(-2)+1=-13,
右边=10-2×(-2)=14,
∵左边≠右边,
∴x=-2不是方程7x+1=10-2x的解。
例2判断下列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⑴5x+4=11;⑵;⑶2x-y=1;
⑷;⑸。
解:⑴、⑷是一元一次方程,⑵、⑶、⑸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练习】课后习题1、3(口答);2(1、2)(指定学生板演)。
三、作业:
课后习题
同步练习
初中实践课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及其产生的过程产生,了解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原因、表现。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到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封建剥削的主要方式是榨取地租;森严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的,封建国家实现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国家的本质是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阶级的工具,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利益根本对立,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的最高形式是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具有历史的局限性。
能力目标
1、利用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辨别的能力。
2、通过教材中所给材料与小栏目,结合"自读自悟"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3、在全面分析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辨证、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
4、注重"自读自悟"教学环节,逐步培养探究学习的能力。
思想认识目标
通过古代社会的更替变迁,体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明了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进而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理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是封建制生产关系中核心的体现,因此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几点:通过与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对比,来说明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注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形成;重视分析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特点,阐明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为主线,引入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预习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表、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复习前一课内容(展示投影片,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或补充)
投影片 :
1、奴隶及奴隶主的产生
2、阶级的含义以及阶级的产生
3、奴隶社会形成的标志
4、国家的产生及其本质
5、奴隶制的建立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6、奴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7、文字出现的意义
8、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的原因、意义
9、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10、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11、奴隶社会是怎样来统治奴隶的
12、奴隶社会后期奴隶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二、自读自悟
要点提示:(展示投影片)
1、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过程
2、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3、封建社会发展的原因、表现
4、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
5、地主剥削农民的基??
6、封建制国家的本质
7、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8、封建制国家的统治(政治、经济)
9、封建社会两大对立阶级和主要矛盾
10、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讨论题)
自读要求:找出要点并在书本上做好标记;发现问题,做好提问的准备。
(开始自读,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三、讲析释疑 一课三框 封建社会的兴盛和衰亡
(一)封建制度的'确立
奴隶社会后期,奴隶不愿意劳动,你是奴隶主,你会怎样对待奴隶?(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隶农制。
2、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3、封建制生产关系萌芽产生过程:(课本p13)
4、封建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标志。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标志:封建制国家的建立(简述过程)。
(二)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封建社会生产力为什么会发展?有那些表现?(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原因: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农民地位和处境比奴隶有了很大改善--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能够比较自主地安排生产劳动。因此,农民积极性要比奴隶高。
2、表现:冶铁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行会的产生;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三)残暴的封建剥削和封建统治
--讨论:封建地主阶级是怎样封建剥削和统治农民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
1、封建剥削: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本特点:绝大部分土地被地主阶级占有。(结合课本小字文)
2)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发财农民受苦的总根子)在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但地主阶级不从事劳动,占有绝大部分土地,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农民为了进行生产,维持生活,不得不向地主租种土地。这样,农民不得不依附地主阶级,并把大部分劳动产品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因此,封建土地所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3)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地主阶级统治和压迫农民的工具(结合"阶级矛盾"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剥削的基础,是地主发财农民受苦的总根子"、"奴隶制国家的本质"说明)
4)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地主阶级不完全占有农民,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地主阶级通过征收等形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结合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加以说明)
2、封建制国家的统治
1)君主专制统治;(结合影片相关事例加以说明)
2)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封建等级制度;(以上以书本内容为例)
3)从精神上统治劳动人民。
(以《祥林嫂》为例)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利用宗教迷信、封建道德、宗族观念等给农民套上无形的精神枷锁,束缚劳动人民的思想,让人民老老实实地服从封建统治。
(四)封建社会的没落
要点: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怎样看待农民起义?(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2、怎样看待农民起义:积极性:动摇封建统治,推动生产的发展;不足: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不可能推翻封建社会。(以李自成等为例)
3、促进封建社会瓦解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引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等概念);形式:手工工场中的雇佣关系;意义:适应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最终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四、小结归纳:
1、讨论题:封建制度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要点:(可引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以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2、展示:(小黑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