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幼儿园教案5篇

时间:2024-11-30 11:15:03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是教师针对课程内容的系统化设计,关注学生反馈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的互动性,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小幼儿园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小幼儿园教案5篇

大小幼儿园教案篇1

数学活动:

给“大大”与“小小”送礼物

活动目标:

1、通过送礼物等游戏的方式,认识大小标记及其特征。

2、学习用目测的方法比较物体大小。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小标记图片、大小娃娃各??

2、各类大小不同的物品:幼儿人手一份、教师处若干

3、一把大椅子和一把小椅子、大小娃娃家

活动过程:

1、导入。“今天,老师和小朋友玩个游戏。我说‘请起立’,你就说‘我起立’;我说‘请坐下’,你就说‘我坐下’,试试看好吗?”

2、“今天,有两位客人和我们一块儿做游戏。”

1出示大娃娃。“这是大大,我们拍拍大大,对它说句话好吗?”(大大你好!大大我喜欢你!大大欢迎你!)“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大大力气大、大大是个大胖子、大大要吃大蛋糕’…”(加上动作)

2出示小娃娃。“这是小小,我们也和小小打个招呼好吗?”(小小你好!小小我请你喝水!小小我跟你玩!)“请起立”“我们一起说‘小小力气小、小小不锻炼、小小吃小面包’…”

3、游戏:给大大、小小坐椅子。

“这儿有两把椅子,看看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把大、一把小)“我请大大和小小坐椅子,谁来帮助它们?”

小结:

大大坐大椅子,小小坐小椅子。

4、幼儿送礼物

要求:

幼儿能在目测比较出礼物的`大小后,将对应的送给客人,并能讲一句话。

(1) 教师提供,个别幼儿进行。

1相同的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相同的三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3从许多同类的东西中(每类3---4个)找出大小不同两件东西,比较后,大的送给大大,小的送给小小。

(2) 每个幼儿将自己小篮里的礼物送给大大和小小。

(3) 将大大小小送回相应的家,幼儿在娃娃家游戏。

大小幼儿园教案篇2

活动目的:

1、巩固对大小的认识。

2、学习按大小进行分类。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4、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活动重难点:

按大小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鱼缸大小各一个

2、娃娃大小个一个

3、奶瓶大小各一个、

4、神秘袋一个

5、各种动物的图片人手一份

6、大小不同的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

我们今天玩一个好玩的游戏:

“大大的铃铛(铛铛)小小的铃铛(铛铛铛)大大的西瓜(啊呜)小小的西瓜(啊呜啊呜啊呜)大大的汽球(噗噗)小小的`气球(飞上天)”

二、认识大、小

教师:看郭老师有一个大筐子我们看里面都是有什么?

幼儿:《鱼缸》,出示一个大鱼缸一个小鱼缸让孩子对比

大小!这是一个大鱼缸,这是一个小鱼缸,

老师总结:

利用三阶段教学法反复让孩子练习,这是什么?幼儿:大鱼

缸等。教师:看老师又拿出来的是什么?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奶瓶。幼儿:《奶瓶》老师:这是一个大奶瓶,这是一个小奶瓶,引导幼儿自己说出答案。游戏:猜猜看,老师举起来的是什么?幼儿:大奶瓶,放在桌子上的是?幼儿说:小奶瓶,利用三阶段教学法让孩子练习。

教师:郭老师又变出两个,看看是什么?

幼儿:大娃娃和小娃娃。

教师:哪个是大娃娃?幼儿:老师举起来的是大娃娃,放在

桌子上的是小娃娃,再请个别幼儿回答。

游戏:同上。

三、结合生活经验,学习。

教师:我们在班里找一下有没有大小不同的物品,让孩子在

班里找出大小不同的物品请孩子自由的找个别发言!

四、孩子操作图片

教师:郭老师准备了几份漂亮的动物图片想和小朋友们分

享,有老鼠的图片,有兔子的图片,有熊的图片。《拿出来让幼儿看一下都是大小不同的》。

教师:分别发给幼儿每人一份,请幼儿自由操作把大的图片

放在大筐子里,把小的图片放在小筐子里。(给孩子们讲清分的规则让孩子们自由操作图片分大小)最后一同分享结果!

活动反思:

根据教材在设计这个活动的时候我在想大小对于小班幼儿应该不容易掌握,所以我就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幼儿通过不同的游戏来反复认识大小,并分类。通过实际操作我发现孩子们掌握的还不错。

大小幼儿园教案篇3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教学内容:教科书17页,练习二5、6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2、 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德育结合点:

1、 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

2、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图片学具:3只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

教师准备“猴吃水果图”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出示“猴吃水果图”的电脑课件)

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有三只可爱的小猴子抱来一堆水果。有梨、桃子、香蕉。他们围成一圈,要分水果吃。

2、数画面中的水果。

让学生观察画面,师提问:画面上有哪些水果,各有多少个。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说一说。学生说的时候,教师到各组巡视、倾听,并加以引导。数水果的数量是最好按一定的顺序数。

3、 示象形图。

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水果的数量的基础上,派代表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让主题画中的猴、梨、桃和香蕉依次从画面中跳下来,摆成如第17页的象形图,并标上数字。

4、 认识符号“=”的含义

(1)提问:有几只猴和几个桃?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吗?

(2)让学生用学具摆出表示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的图案。教师巡视,引导学生用前面所学的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并用课件显示教科书第17页中的“3只猴对3个桃”的图。

(3)教师指名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总结:“有3只猴和3个桃,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同样多,每只猴能吃到1个桃。”

(4)教师在两个3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等于3”。

5、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让学生根据问题:有几只猴和几根香蕉?每只猴能吃到一根香蕉吗?以小组为单位用学具摆一摆。

b) 学生汇报,师生总结:有3只猴和2根香蕉,猴的只数比香蕉的个数多,有1只猴吃不到香蕉。

c) 教师在3和2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大于2”。

6、 认识符号“<”的含义。

a) 用前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学。

b) 师提问:每只猴能吃到一个梨吗?你怎么知道?

c) 生自己总结:有3只猴和4个梨,猴的只数比梨的个数少,每只猴都能吃到一个梨,还有一个。

d) 教师在3和4之间写上“<”,并带着学生读:“3小于4”。

6、扩展活动

学生认识了各个符号后,引导学生思考:“不看图,能确定3>2、3<4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说的也许不是教师心里的答案,但对学生的想法应予以鼓励,并引导学生回顾1---5的点子图的排列情况,想1---5的排列顺序,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3在2的后面,所以3>2,3又在4的前面,所以3<4。

7、认识符号“>”、“<”

让学生对着“>”、“<”每个人发挥想象,他们象什么,同桌或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怎样记住“>”、“<”。指名说说。只要学生说的合理,就要予以肯定,或许他们想的是你所没想到的。同时要让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记忆,教师不要横加干预。

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让学生先看图,数出图中物体的个数,再在( )里填上数,然后根据“>”、“<”的含义在不等号两边的方框里填数。

2、 练习二6

大小幼儿园教案篇4

一、活动目的:

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学习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材料介绍:

(一)材料提供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二)使用材料

(1)将筐里的'实物分类。

(2)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

(3)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三)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三、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课后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大小幼儿园教案篇5

幼儿园数学教案:3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1、通过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理解和掌握3与相邻两数的数差和顺序关系。2、会用>、

幼儿园数学教案:4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1、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2、学习4的相邻数,使幼儿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会用>、

重点:

比较3比4少1,5比4多1从而推出4的相邻数就是3和5。

难点:

能够用语言清楚正确地表述比较的.结果。

幼儿园数学教案:5的相邻数、比大小

活动目标:

1、能够积极愉悦地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学习5的相邻数,使幼儿知道4的相邻数是3和5,并且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会用>、

重点:比较4比5少1,6比5多1从而推出5的相邻数就是4和6。

难点:能够用语言清楚正确地表述比较的结果。

《大小幼儿园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