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8篇

时间:2024-11-28 14:15:27 分类:工作计划

教案的内容和结构应当围绕实际的教学内容展开,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详细教案的指导下,可以设计更具创意的互动活动,吸引学生,以下是路路文书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8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一、教学内容:

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我们家的猫》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①了解作者笔下猫的特点;②学习本课7个生字,掌握12个要求会写的字,理解“屏息凝视、无忧无虑、变化多端、淘气、尽职、古怪、”等词语。

操作目标:①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猫的特点,真实具体地进行描写;②品味“说它……吧”“蹭”“……踩印几朵小梅花”“生机勃勃”等词句,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学习精彩的语言,培养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③借助课文内容与插图,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思维能力;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小时候的淘气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猫的特点的。

2、结合课文中的语言文字进行词句训练和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学习抓住事物特点真实具体地描写的方法。

四、课时:第一课时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哪些小朋友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们什么印象?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课件出示八张姿态各异的猫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喜欢)是啊,猫是那么可爱,充满灵性,它不仅是画家笔下的宠物儿,也是作家爱写的小动物。这不,我们大作家老舍先生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我们家的猫(板书:我们家的猫)。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用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学生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刚才我们把课文读了一遍,那么你们说说老舍爷爷写了几只猫?

生1:两只,一只大猫,一只小猫。

生2:一只猫。

师:到底写几只呢?别急!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哪为同学具体说一说?

生:课文就写了一只猫,课文第四段第一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这明确地告诉了我们,1、2、3、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段是写它小的时候。

师:说的真棒,你真认真,还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是的,课文的1、2、3自然段写的是大花猫,第4自然段是写它小的时候。那么,作者是怎样写他家的猫呢?

(三)自读课文,品味内容。

师:这是一只怎样的猫呢?请大家快速地读读课文,完成下面填空,并说说你是怎么读懂的?(大屏幕展示)

这是一只( )的'猫。

(生自读课文,边读边说。)

(生可能填:古怪,老实,贪玩,尽职,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胆小,勇猛,淘气等词。)

(师随机指导理解)

(1)“屏息凝视”(意思是抑制住呼吸,集中注意力地看)

师:你是怎么感受到猫的尽职?猫怎样屏息凝视?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猫“屏息凝视”的情形。

(学生无法准确描述时,课件播放一段《猫捉老鼠》的片段)

然后引导学生说:“猫一听到老鼠的响动,就弓起背,悄悄地来到洞口,只见它瞪大眼睛,连呼吸也不敢,….”生活中遇到过“屏息凝视”的情况吗?学生联系过去的生活经验运用“屏息凝视”进行说话练习。

(学生回答)

师小结:瞧,为了抓住老鼠,猫是多么尽职啊。

(2)“尽职”在文中指什么?(指猫等老鼠)。文中只写了大花猫等待老鼠,却没有写捉老鼠的时候。为什么?是不是作者忘了写?

(大花猫在等待老鼠出洞时,大花猫就非常尽职;当老鼠出现时,大花猫一定更尽职,所以不必再介绍)。

师小结:是啊,有了这么尽职的猫,再狡猾的老鼠也插翅难飞。

(学生填写“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出,”可能需要指导,应启发学生抓住第二自然段“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后面用了冒号(:),表示下面写猫的温柔可亲。让学生懂得,那些句子都是在写猫高兴时的特点。

学生填写“淘气”时,可能出现把小猫撞疼了也不哭,说成是勇敢的猫。应指导学生说说“勇敢”是指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才能说。)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一下子就从文中找出这么多描写猫的性格特点的词语。

(1) 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特点归类,哪些词语写小猫、哪些词语写大猫?

(2) 那么描写大猫的这些特点之间有什么联系?请大家再把课文读一读,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顺序,重新排列这些特点。看谁排得。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师根据板书相机引导理解“古怪”)

师: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每组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组间讨论。

(前后自相矛盾)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师:把这么多自相矛盾的特点集中在一只猫身上,难怪作者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的作用可以渗透讲解----总起句)

师:大花猫性格古怪,小的时候又很淘气,面对这样一只古怪而又淘气的猫,老舍爷爷一定感到很头疼吧?

生:不会,他非常喜欢他家的这只猫。

(四)细读课文,体会感情

是啊,古怪也好,淘气也罢,在老舍爷爷眼里都非常可爱。把你喜欢的(文中最能表现作者爱猫之情)的句子大声地有感情地读一读,?注意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喜爱之情,同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①“蹭”是什么意思?说说你从这个字读出什么味来?

②这个句子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爷爷,谁来演猫?

(学生表演)

师: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温柔可亲啊,似乎是一个孩子在向大人撒娇。真棒!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当猫的身体接触到老舍爷爷的腿时,老舍爷爷讨厌他吗?请小组之间讨论讨论!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师:是啊老舍爷爷所感到的不是猫碰了他,撞了他,而像一位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他,可见老舍爷爷对猫是多么喜爱啊!其实只要我们对动物充满爱心,人和动物是可以和睦相处。谁能把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师:这位同学读得真好,把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我们也一起读一读吧。

师:谁还有不同的看法(或找到不同的句子分别指导)

(2)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比一比,这两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异同?(课件出示)

①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②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一个个脚印。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把脚印比作小梅花,多美啊,尽管是猫踩脏了稿子,但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朵朵小梅花,爱猫之情跃然纸上。第二句直说“踩几个脚印”其厌烦之意一目了然。)

师指导朗读:你能把这两组句子不同的感情读出来吗?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找学生朗读)

(3)读一读,这两种句式语气有什么不同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

▲说它很老实▲它很贪玩

“说它老实吧?”“说它贪玩吧?”我们体会体会,这种语气给你什么感觉?小组间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同学们说的真好,第一句是通俗的说法,让人感到非常亲切,同时还包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娓娓讲述自己的宝贝

师: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呀,老实呀、乖、贪玩呀、尽职等。但是作者却写得如此具体生动,如此惹人喜爱,这更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自愿结组,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作者爱猫,觉得猫像顽皮可爱的小孩似的,所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就把作者爱猫的感情表达出来了。)

(或作者热爱生活,观察仔细等等)

师:你还从哪些句子中体会老舍爷爷的爱猫之情。

(引导学生想一想猫的叫声“长短不同,丰富多腔,粗细各异。”使作者觉得自己是在欣赏什么?)(乐曲,体会爱猫之情)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看,谁能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找同学朗读)

(4)老舍爷爷家的猫性格这么古怪,你喜欢它吗?你喜欢它的那些性格?

生:我非常佩服猫的勇猛,它“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生:小猫很有趣,路还走不好,玩起来可是“没完没了”,“撞疼了也不哭”,活像个顽皮的小男孩。

生:我特别喜欢小花猫的天真、淘气,你看它“抱着花枝打秋千”,玩得多开心!

师:一只猫,老舍先生用如此富有深情的句子把它描述得栩栩如生。这一切都来自于老舍先生对于猫真挚的感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饱含深情的文章吧!

师引读:

师:说它老实吧,……什么事也不过问。

生:可是,……它也不肯回来。

师:说他贪玩吧,……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生:可是,……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五)扩展延伸,培养能力。

老舍笔下的猫,充满了灵性,真是惹人喜爱,今天语文小博士又给大家带来礼物,看看哪组能赢得到这顶博士帽呢?(出示课件)

(1)第一自然段先写大花猫老实,再写贪玩,最后写尽职,这个顺序能条换吗?

(2)为什么不先写小花猫,而是先写大花猫?

(3)这篇课文原来题目是《猫》,后来为什么改成《我们家的猫》?

同学们,小组合作展开丰富的想象吧!(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愿同学们都能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

七、板书设计:

我们家的猫

(老实)(贪玩)(尽职)

(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喜 爱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慈眉善目”、“不慎”、“喜出望外”等词语。

3、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知道爱心会让一切变得更美好。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能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爱心会让一切都变得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舒缓的音乐;歌曲《爱的奉献》;

学生:收集有关爱心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放轻音乐)老师讲述邦迪和他叔叔相依为命的故事。(老师根据教材自由发挥,创编)讲到叔叔帕特鲁普受伤时,引出课题。(于是在夜幕降临的大街上,出现了一个——购买上帝的男孩)

教师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他是怎样购买上帝的?买到了吗?他叔叔后来怎样了?)教师把重要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一读。自由读课文,(可以读两遍、三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纠正字音。

3、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师生共同交流。

4、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师生释疑

解决问题一:小男孩是怎样“买”上帝的?

1、找出写孩子“购买”上帝的段落。读一读,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相应的字、词。

2、想想小男孩的话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着急、伤心)抽读第1段。

哪些词该重读,做上记号,说说你的理由再读一读。(提、沿着、一家一家、询问第29家、流着泪)

3、默读第2、3段,你读懂了什么?(邦迪善良、执著,老人慈祥、热心、善良等)指导学生读第2段有关邦迪回答的句子。

解决问题二:他购买到上帝了吗?

1、抽学生读出勾画的有关句子。

2、指导朗读第4段,体会邦迪高兴的心情。哪些词语该重读,做上记号,并说说为什么。(如:喜出望外、兴冲冲、开心、叫嚷。并联系课文理解“喜出望外”)

3、老人是一位怎样的人?(填空:这是一位的老人)从哪些地方可看出?(善良、有同情心的人。从“慈眉善目”、“笑眯眯”、“眼圈湿润”以及“上帝的价格正好是1美元”等地方可看出)

4、朗读1~4段,体会邦迪前后的心情,读出老人的善良、慈爱以及对邦迪的同情。

解决问题三:邦迪的叔叔得救了吗?

1、是谁挽救了叔叔的生命?(小组讨论后,自由发言)

2、老师小结引导,并出示句子。

(是医生,采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治好了叔叔的伤;是男孩,不辞劳苦为叔叔购买“上帝”;是老人,受了小男孩的感染,伸出援助之手,付出一大笔医药费。所以,我们说,不是上帝,而是医生、邦迪和老人的爱心挽救了叔叔的生命)

3、学生结合课文和实际说说怎样理解“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这句话。

4、播放歌曲:《爱的奉献》,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

1、把搜集的有关爱心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推荐一名到班上讲。

2、指导积累,把你喜欢的词句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分类,再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3、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理解课题,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文中不理解的词句相互质疑、解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热爱科学的情感以及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难点: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20世纪重大科技发明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幻灯片展示反映不同时代人民生活水平的图片)生活的巨大变化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结果,今天我们来学习《呼风唤雨的世纪》,感受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3、全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细读课文,体会表达方法

1、读第1、2自然段。

(1)联系上下文理解“呼风唤雨”。

①这个词让你想到谁?(有法术的神仙)

②文中谁“呼风唤雨”?靠的是法术吗?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呼风唤雨”的理解。

(人类利用科学手段能够有条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自然条件的严格限制)

(2)“发明”与“发现”有什么区别?(“发明”是指创造出新的事物或方法。“发现”则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

2、重点指导第3、4自然段。

(1)指出你读后不理解的地方。

①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a、“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让你想到了谁?他们的哪些本事能反映出这三个词语的意思?

b、“愿望”是什么意思?(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c、这些愿望在20世纪还算是人类的愿望吗?用生活实例来回答。

(卫星可看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飞机可以在云中穿梭,宇宙飞船可以到宇宙中遨游……)

②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a、这句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b、用在这里想说明什么?(说明了现代科技发展的成就之大,范围之广)

3、交流资料,丰富知识,加深认识。

(1)从文中找出具体体现科技发展成就巨大的内容。

(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

(2)你还能举出哪些能反映科技成就的例子?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明白了什么。(科学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四: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材分析:

?牛和鹅》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角度”单元的第一课,这篇文章故事性强,语言生动,童趣十足,是一篇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又蕴涵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的文章。这篇文章放在“角度”这一主题单元,从教材的编排意图来看,强调让学生懂得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如果从不同角度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篇文章的编排价值,不光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知识性,更多的还是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载体。

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有特色,尤其是描述“我”被鹅追赶的一次经历中,作者将鹅的神气十足、胆大妄为,以及“我”的狼狈不堪、慌忙逃窜,全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以及对鹅的动作的传神描写,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本课的可读性非常强,课上,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感情朗读,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想象画面、场景,在思中悟,感悟作者的表达、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以及作者用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1、进入五年级下学期,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实践中能运用一些阅读的技能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读,自悟、勾画、批注、交流、评价的阅读方法有一定的积淀,这节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阅读实践的更好历练机会。

2、针对这篇文章来说,虽然故事的确是浅现生动的,但文章并没有具体阐释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并没有对故事进行太多的分析,也没有直接揭示出道理,学生必须联系上下文,找到重点关键的、含义深刻语言文字中作对比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的:

1、掌握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等词语。

2、通过感悟课文内容,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事实,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和“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产生的效果大不一样。”

3、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及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导入法探究法交流法

教具::有关牛、鹅追认的录像短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提纲:

1、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2、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3、深入文本,研读品悟

4、深化主旨,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

1、(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来欣赏两幅图片,你看这是什么?(牛和鹅)

是的,在你的印象中,牛和鹅有什么特点?

2、课件出示: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请你读读这句话,你相信这句话吗?

3、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牛和鹅》,看看你会得到什么启发。板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请你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适时教读:

课件出示词语:屁股、破碗、池塘、惹怒、掐住、无缘无故、胳臂、吁哩哩哩、吭吭、啪嗒啪嗒、啪啪啪、

①指名开火车读

②男女生赛读

3、小组读课文。

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中除了牛和鹅外,还写到了人物是谁?(我和金奎叔)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人对牛和鹅的??(态度)。

三、深入文本,研读品悟

课文中我和金奎叔对鹅的态度有什么不同?鹅对金奎叔和我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潜心默读课文4-11自然段,找出相关的语句。在书旁写上自己的感受。

(一)抓住“我”与“鹅”的不同态度

1、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品读课文后,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在那难忘的经历中,我对鹅抱有怎样的态度呢?(怕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a.我怕鹅:

1、可是当我们看到鹅,那就完全两样了:总是远远地站到安全的地方才敢看它。要是在路上碰到鹅,就得绕个大圈子才敢走过去。

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我害怕的心理?

抓住“远远的”、“绕个大圈子”体会我生怕碰到鹅。

2、我们马上就不响了,贴着墙壁悄悄地走过去,我的心里很害怕,怕它们看见了会追过来。

抓住“马上就不响了”“贴着”“悄悄地”“很害怕”“怕”等词语体会,我们怕被鹅发现的心理。

3、不知谁大喊了一声,大家就急急逃跑。这使鹅追得更快了。我吓得腿也软了,更跑不快。

抓住“急急逃跑”“吓得腿也软了”等词语体会我被鹅追赶时惊慌失措的样子。

4、在忙乱中,我的书包掉了,鞋子也弄脱了。我想,它一定要把我咬死了,我就又哭又叫:“鹅要吃我了!鹅要咬死我了!”a、抓住“掉”“脱”体会我的狼狈;b、通过我的想法和我的哭叫,尤其是两个感叹号来感受我被鹅拉住后那种极度恐惧的心理。

5、小结:在鹅前面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我?用一、两个词来形容我的丑态。(极度恐惧、胆小如鼠、狼狈不堪、惊慌失措??)

6、过渡:那么鹅到底对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令我害怕呢?

b.鹅不怕我

1.鹅听见了,就竖起头来,侧着眼睛看了看,竟爬到岸上,一摇一摆地、神气地朝我们走过来;还伸长脖子,“吭吭”地叫着,扑打着大翅膀,好像眼里根本没有我们似的。

此时,你眼前出现了一些怎样的鹅?你还从哪里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表示鹅动作、神态、声音的词语,通过朗读来体会“鹅”的神气活现,目中无人。

2.这时,带头的那只老雄鹅就“啪嗒啪嗒”地跑了过来,“吭,吭”地赶上了我,“吭,吭”地张开嘴,一口就咬住了我当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3.大概是我的哭叫更惹怒了这只老雄鹅,它用全身的力量来拖我,来啄我,并且扇动翅膀来扑打我,我几乎被它拖倒了——因为当时我还很小,只不过和它一样高呢!况且还有别的几只鹅在后面“吭吭”大叫着助威。

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抓住“追、赶、张、咬、拉、拖、啄、扑打”等动词及“吭吭、啪嗒啪嗒”两个拟声词来体会鹅的嚣张气焰。

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鹅,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它。(目中无人、傲慢、嚣张)

c.一找原因

过渡:在我们看来,鹅并不大,但为什么胆子这么大,我们又这样惧怕他呢?

1、师引:原来大家都说??媒体出示第1、2自然段: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2、从这两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对这句话的确信吗?(深信不疑??)

3、我为什么会“深信不疑”(因为大家都说,我们都很相信)

(二)抓住“金奎叔”与“鹅”的不同态度

过渡:但有一个人却不相信大家说的话,他就是——金奎叔。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呢?面对金奎叔,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a.金奎叔不怕鹅

1、他飞快地走过来,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

2、可是金奎叔的力气是那么大,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

引导学生抓住金奎叔的动作与前文我的害怕进行比较,来体会在金奎叔的眼里,鹅就是一种小动物,根本不需要害怕。

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金奎叔对待鹅的态度吗?

.b.鹅怕金奎叔

过渡:面对金奎叔,鹅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媒体出示:

老雄鹅害怕了,好不容易挣脱束缚,张开翅膀,连飞带跳“‘啪啪啪”地落到了池中。这一下,别的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到池里,逃命了。这时,你看到一只怎样的鹅?(落荒而逃??)

鹅在“我”和金奎叔前面完全不同的形象,是为什么?对鹅眼看人小,这种做法金奎叔是怎样的看的?(引出金奎叔的话)

c、二找原因,进行对比:

过渡:为什么金奎叔不怕鹅呢?

1、媒体先出示: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扔到池里去。记着,下次可别再怕它们了。”

(1)读这一句话,你读出了金奎叔怎样的态度?金奎叔为什么不在乎鹅怎么看人的?

再出示: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2、认真读读这两段话,想想金奎叔说的话和大家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从这不同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1: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没有自己去思考

2、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3、小结:我们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要从事实出发,正确地看待问题。

过渡:所以说,鹅有什么可怕的!(引读)“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三)“我”态度的转变:

1、出示第12自然段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6

1、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2、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材要求,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⑴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⑵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从中得到陶冶,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⑶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大而美的特点。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其中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也是教学的难点。

4、教法与学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活动。现在,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提升到了教学的重要位置上。因此,要让阅读活起来,关键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打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提高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读、说、议、写、画,去代替教师单一的讲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5、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说说自己旅游过的景点风光。

师:你去过哪里旅游?那里的风光怎样?

二、出题、读题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认识这个词吗?

1、学生朗读课题:

抽生读,齐读。

2、欣赏课件(颐和园)想去颐和园看看吗?让我们一起走入颐和园。

课件介绍有关图片。

3、看完颐和园风光后,感觉颐和园中景色怎样?

美。

让我们美美读读课题。

齐读。

三、初读课文

过渡:颐和园的确是个美丽的大公园,欣赏美丽的风景是种美的享受,欣赏美的文字,更是一种美的熏陶。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述,去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美。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篇文章,读准字音,读通文章,遇到难读的词句可以反复地读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⑴长廊、宫殿、掩映、堤岸、佛香阁、建筑、姿态不一、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远眺、琉璃瓦、画舫、横槛、栽满。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7

新学期,我成了四年级的学生,特制订了新学期学习计划。我的新学期学习计划是:

一、好好听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认真完成每天的作业,并保证书写整齐。

二、要保护好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从自己的行动做起,做他们的好榜样。

三、少看电视,多读书,读好书。多读一些科普类的书,增长更多的知识。并把作文和读书心得发到我的博客和同学交流,让老师点评。阅读不止,成长不息,快乐无限!

四、在家帮爸爸妈妈多干家务活,在学校多做宋老师的好帮手,让爸妈和老师少为我操心。

五、积极参加濮阳市第五届博客之星活动,多写博客,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乐趣和身边的故事。

六、利用节假日、星期日下午补习好英语,使英语成绩进入班级前列。

七、利用星期六下午搞好业余爱好葫芦丝的学习,争取早日通过葫芦丝八级证书考试。

八、星期六、日利用空闲时间骑自行车、打篮球搞好体育锻炼。

九、希望在宋老师、陈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和同学们一起度过美好的四年级,使班级工作更上新台阶,学习更上一层楼!

以上学习计划请老师、爸妈和同学们监督我按计划进行。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文章所蕴涵的深意,感受作者情怀。

2.领悟文章运用拟人及层层衬托塑造百合形象的写作手法。

3.品味并积累作品中清新质朴、意味深长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作品形象,品味文章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设计一)

在我国浩瀚灿烂的古诗词园地里,有许多描写花的诗句。请你从记忆的宝库里,找寻写花的诗句交流一下(丰富文学积累)。

参考: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乱花渐欲迷人眼,小草才能没马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篇写百合花的散文。(板书课题)

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感受或疑惑呢?(预计困惑:百合花为什么会开在心田上?)请同学们到书中找答案吧!

(设计二)从题目入手,激发阅读兴趣:花儿大多开在园地里,田野里,有一株花儿却绽放在人的心田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品读林清玄的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

二、走马观花悟形象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你在文中看到一个什么样的百合?用一个词来概括,并说明我在_____段中看到了一个__________的百合花。

学生交流:

我在第一段看到了一个执著的百合形象;我在第三段里看到了一个自信的百合形象;我在第六段里看到一个幸福的百合形象;我在第八段里看到了一个淡泊的百合形象。

三、花团锦簇品语言

1.自由勾画,评析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2.小组合作学习。

3.交流。

预期交流成果:

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品味,分析百合形象。如,努力地、深深地写出了百合与自然环境所做的顽强地抗争;从直立地、挺着能读出百合自信的神采。)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方法指导:可从排比修辞的角度,品读百合的自信与执着;还可引导学生从看似平淡的字里行间品读语言的深层内涵,如从不管有没有人欣赏里,读出百合的淡泊、沉静。)

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方法指导:运用联系语境的方法。联系上文,面对风言风语的打击,面对孤独与寂寞,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可以知道百合花的绽放,凭的是坚韧与执着的毅力,沉静的心态,艰辛的付出获得的。)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方法指导:抓住写作角度进行品味,了解文章层层衬托的写作手法。)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方法指导: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全心全意,紧扣上文百合努力开花时专心执着的特点;默默暗示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方法指导: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用野草的讥讽和蜂蝶的嘲笑,更能衬托出百合坚忍和自信的形象。在此结合林清玄的成长经历进行点拨林清玄人生有很多转变,对于那些恶意攻击他转变的人,林清玄总是淡然一笑:他们给我一面镜子,他们也显露了他们自己。任何的成功都来之不易,从年轻到现在,我每天写作从不间断,这是我成功的原因,那些攻击我的人的努力程度都比不上我。林清玄就是靠自己的执着从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记者,成功转型为个性鲜明的作家。有人说,其文如莲花开落,荡漾一瓣幽香,滋润读者情怀。)

4.读书要读出情感,带着我们刚才在品读中领悟的收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进一步思考:百合花开在山谷里,文章为什么取题为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5.交流。

可从书上找到答案: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深入探讨:百合花带给作者的是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感悟。百合花的成功让作者意识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不放弃,相信自己也会开出世界上最靓丽的花朵。

四、百花齐放说感受

有许多思想,会随时间变迁在生命里沉淀,在你的生命里是否也有生命的花点染了生命中的亮丽?

你从______

人(或物)中领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哲理。

学生交流。(在此教师可穿插自己见过或亲身感受过的情感故事,或者从自己读的林清玄的作品里找到沟通的契合点)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心灵的土地都是湿润而肥沃的,只要你肯付出勤勉与努力,生命的百合花就会对你绽放。许多的努力不是一下子就能看到结果,需要你耐心对待,辛勤付出,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会品尝成功的甜蜜。

只要你能坚忍面对,相信你就能看到成功。

师生一起朗读集中体现百合精神的句子。我要开花

六、作业

1.写自己心田上的百合花开的故事。

2.比较阅读《丑小鸭》。

3.选读林清玄的散文。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优质8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