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案5篇

时间:2024-04-27 13:16:24 分类:工作计划

编写富有趣味性的教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案的内容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可以判断其教学创新和变革能力,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新闻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闻教案5篇

新闻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

2、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

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教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背景知识介绍

奥斯威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威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威辛主营、布热津卡营、莫诺维策营。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奥斯维辛,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

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标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说没有新闻呢?既然没有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文章呢?请用文中的原文回答。

明确: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已经了解了它很多东西,的确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这里访问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2.本文主要是以参观者的行踪路线来展开的,请同学描绘出行踪路线。

明确: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到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四、研习课文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并回答问题:文章说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难道作者不喜欢这一切?

明确:结合下文可知,作者用的是反语。因为景象固然美好,却与布热金卡的历史不相配。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直接写法西斯是如何残暴。而是通过参观者的反应和感受来写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本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参观时的表情以及动作变化,请同学们在书上勾画出来,然后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结果。并说说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

“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明确:人们的感情变化,从侧面证明了集中营的恐怖,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纳粹法西斯的暴行惨绝人寰,令人发指。

3.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人们看见东西呢?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细节描写,并说明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侧面烘托,正是作者高明之处,这也是许多佳作常用之法。

细节描写往往会成为事情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篇佳作往往离不开一些细节描写,本文也不例外,有些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如:“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

4.句子赏析:“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明确: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5.句子赏析: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明确: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6.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

(教师补充: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

“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五、归纳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六、师生共同总结

1.为什么要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明确: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2.既如此,为什么还要写下这样的新闻呢?

明确:“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的悼念,对纳粹的愤恨。

(记者的使命,使得作者不得不写下该文。作者参观后觉得不应该让奥斯维辛曾经发生过的惨案成为旧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引起世人的警戒。通过文章,作者希望我们牢记灾难,铭记历史。因为忘记苦难就是新的苦难的开始。)

3.为什么这篇并没有写下什么新闻的报道会获得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呢?

明确:罗森塔尔突破了“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框框,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定,传达出每一个良知者的共同心声。

4、经以上学习讨论,你觉得本文和我们平时看到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讨论明确:新闻报道中,记者对于所报道的事件有三种参与的情况: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身份出现,只是纯客观记叙,不掺杂自己的感情和判断,只是由事实本身说话:一种是记者作为旁观者出现,但会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表达自己的看法或者渗透自己的感情;还有一种,记者作为事件物参与者,文章直接描写他的所闻所感。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作文章的重点来写,字里行间凝聚着个人的情感,也正是这一做法取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可谓神来之笔。

六、布置作业: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这位可爱的姑娘会在想些什么呢?发挥你的想象,写2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板书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

2、视角独特。

3、多用否定句。

新闻教案篇2

活动内容

围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主题,收集、整理相关的历史、地理资料,举行一次追访历史新闻活动。

活动目标

1.体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相关历史、地理材料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初步整合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2.能够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创造性地再现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和表达能力,并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感受。在分组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养成合作意识,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加深或拓展对哥伦布航海活动的了解与认识。

活动重点

对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并感受和学习航海家勇于探索的开拓进取精神,认识到人类历史是不断探索的历史,探索精神永不磨灭的。

活动难点

对开辟新航路做出恰当的评价。与小组同学合作设计、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在对这段历史有了深入的了解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正确的认识和恰当的评价。

活动程序

1.全班同学分为三个专题研究小组:航海可行性论证组、航海探险组、重大影响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各小组依据专题确定本组搜集的相关资料。

2.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追访历史新闻的设计,要在符合新航路开辟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大胆、合理地想象如何生动的展开追访历史新闻的过程。找出有代表性、有深度的问题以备提问。

3.各小组分工开展专题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选择典型资料,编制成追访历史新闻的活动方案或汇报稿,并可选择多种展示方式,准备vcd、多媒体课件等。

4. 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追访历史新闻活动汇报会,于活动前做好会场布置。全班同学推举一人扮演新闻发布官、一人扮演哥伦布,每个专题组各推举一人扮演哥伦布的同伴。其余同学作为记者团记者均可自由提问。

教师导言

今年是20xx年,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险家克里斯多佛?哥伦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远地合上了眼睛,这位有着传奇经历的航海家画上了人生的句号。但是,哥伦布开启的航程却才刚刚开始:两个大陆,甚至整个世界的历史都因他改变;而五百年后,后人关于哥伦布的功过是非,仍然没有定论。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他,我们一起来举办一次跨越时空的追访历史新闻活动:回到15世纪末,与哥伦布及其同伴对话,去走探测那位英雄人物,回顾那段伟大的历史。

(通过教师语言的烘托来创设历史情景。)

在课前,同学们已分好了小组,确定了主题,下面就让老师把舞台交给你们。 首先让我们有请这次活动的新闻发布官。

新闻发布官:

尊敬的各位先生、女士大家好,哥伦布一行在经历了240天的远航探险,终于凯旋归来,这不仅轰动了西班牙,也震撼了整个欧洲。西班牙女王在巴塞罗那宫廷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哥伦布等人经过的地方也是人山人海,每个人都想争睹哥伦布的风采。那么我们受西班牙王室的委托举办了这次新闻发布会来详细地向大家介绍一下哥伦布此次航海活动。下面就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请出这些勇敢的探险者──哥伦布及其同伴。

(哥伦布及其同伴上场)

新闻发布官:首先,我们请哥伦布先生对此次航海活动作一下简要的介绍。

(幻灯片,配以地图)

哥伦布:首先感谢女王陛下对我们这次航行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我们在1492年8月3日,受西班牙国王派遣,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率三艘百十来吨的帆船,从西班牙巴罗斯港杨帆驶出大西洋,直向正西驶去。经七十昼夜的艰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终于发现了陆地。它就是东方的印度。 我把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

新闻发布官:下面我们就把时间留给此次前来的中外记者们,如果有比较关心的问题可直接向哥伦布先生提问。

记者a:哥伦布先生,您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是什么支撑您最终走向胜利呢?

哥伦布:对地圆学说的坚信,对黄金的渴望,但是我并不认为我这样说就证明我是一个拜金主义者,因为黄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贵重的,它不仅仅代表着财富,拥有黄金的人不仅能满足现世的需要,还能找到在炼狱中拯救灵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

记者a:谢谢。我非常佩服您这种勇敢执着不畏艰险的精神。

记者b:请问哥伦布先生,是什么让您如此确定这次航海肯定会成功呢?

哥伦布: 因为现在航海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下面请我的助手给大家介绍一下。

(幻灯片:罗盘针,地圆学说,多桅帆船。)

哥伦布同伴:(1)我们造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能造新式、轻便、安全、多桅、多帆、吃水深、储货空间大、能逆风行驶的大船(2)航海技术改进较大。中国的罗盘针传入欧洲以后,给欧洲的航海事业带来了一场革命。以前欧洲人不敢到大海深处去航行,只能沿着海岸线弯弯曲曲地前进。有了罗盘针以后,船只就可以离开海岸线大胆地航行到适当的航线上,也不怕阴天和大雾弥漫了。(3)地圆学说的流行。我们都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对地球有了一定了解,而且现在绘制地图的技术已经很高,现在欧洲已出现标明海岸线和港口位置的航海图。

记者c:您能否和我们谈一谈在航海途中的经历?

哥伦布同伴:我们于1492年8月3日从西班牙出发。我们的船队由三艘大帆船和87名水手组成。由哥伦布指挥船队一直向西航行,我们对途中见到的每一群海鸟和每一片水草都进行仔细的观察,不放过一点线索。1492年10月12日凌晨,在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久盼陆地而不见,船员中怨声四起,您知道我们带去的水手大都是犯人和死囚,在路上自然争斗不断,那一天就在几乎要发生叛乱的时候,船头上的一名水手突然一声惊叫:“啊!陆地!”原来他在月光下隐隐约约地看到前方有一块陆地。这样我们就到达了印度。

九年级上册活动课二追访历史新闻-

记者d: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您所登陆的岛屿的情形吗?

哥伦布同伴:“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已经12月份了,但是还能听到夜莺在鸣唱,还有其他上千种鸟类出现在这个季节。这里可以看到七到八种棕榈树,这些美丽树木的数量实在难以估计。其他的植物、果实也都一样。在岛上,有不可思议的菠萝丛、广大的可耕田地,还有新品种的蜜蜂,好几个品种的水果,还有从未见过的动物。在内陆,更有许多金矿,蕴藏量之大,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真是个惊奇之岛。”

(播放幻灯片──美洲印第安风景)

记者e:当地的印第安人是否欢迎你们,你认为我们真的可以在那寻找到我们想要的一切吗?

哥伦布:他们非常欢迎,甚至把我们这些远方来的客人当成神仙派来的贵客,热情的招待。 因为这些岛屿上印第安人的生产方式还是极其原始的,所以我们带去的所有制品,甚至废物、玻璃碎片和每张用过的扑克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宝贝。我们就用这些东西换取了他们大量的贵重物品。所以我敢说只要有50人的军队,我们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让他们做任何事。

(播放幻灯片──第一次航行中,哥伦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记者f:哥伦布先生,您为我们带来了福音,您是否打算再次到达那里并征服他们呢?

哥伦布:是的。我们非常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如果我们一起努力的话那里将是我们新的家园。可以给我们带来黄金,更多的贸易、奴仆以及无穷的宝藏。

新闻发布官:非常感谢哥伦布先生及其同伴,由于时间的关系,本次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

互动探究:

老师:通过此次活动你又进一步了解了哪些内容?

学生:我觉得哥伦布的成功离不开他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同伴的支持,离不开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我们在学习上和做人、做事上也要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老师:哥伦布的确是一位英雄人物,在我们当今社会里,这种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提倡和学习的。

学生:我知道了哥伦布此次航行的目的,其中之一就是去寻找黄金。

老师:确实,这把“无形之手”推动着人们不惜牺牲生命去冒险。

学生:虽然说哥伦布此次航行动机主要是去寻找黄金,但所带来的影响也是有其积极的一面的,因为毕竟发现了新大陆,而且促进了西欧经济的发展。

学生:但是哥伦布的一个野心就是想征服当地的印第安人。所以哥伦布的航海也是带有很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

(引出学生对哥伦布航海的评价。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及时纠正个别偏激的思想,培养公平、公正地对待事件的价值观)。

老师:哥伦布既是伟大的航海家、探险家,又是殖民者、侵略者。他发现了“新大陆”,带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但美洲许多地方遭受了残酷的掠夺和屠杀,日益贫困落后,尤其是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不过美洲也由此走出了原始社会,进步了文明时代。如果我们用“进步”和“正义”两条标准进行评价,我们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义基础上的客观 .1mi.net 进步性,应该予以肯定。而且不管我们怎样评价新航路开辟这件事,我们都不能否认哥伦布是一位英雄人物。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哥伦布广博的知识、过人的胆识以及他的勇气、决心、毅力和开创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教师总结:

这节课上,很多同学表现都很出色。收集资料时,老师看到每位同学都在积极参与,而且大家认真分析、讨论,看到了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伟大及其实质。老师在你们的活动中,体会到了你们对历史独特的感悟,也让我深悟到同学们的求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希望同学们把这节活动课延伸下去,创办一期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为主题的手抄报。

我也祝愿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勇往直前,一帆风顺!

新闻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听懂、表达和讨论新闻事件。

2.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等。

3.学生能够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内容

1.新闻事件的分类和特点。

2.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三、教学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2.情景模拟教学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1.教师播放一段新闻视频,让学生观看并谈论自己的看法。

2.教师介绍新闻事件的分类和特点,并让学生发言补充。

step 2学习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1.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并让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给出一篇新闻报道,让学生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特点。

3.学生分组模拟新闻报道,练习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

step 3学习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价

1.教师介绍新闻事件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并让学生发言讨论。

2.教师给出一篇新闻报道,让学生分析其背景、意义和价值。

3.学生分组模拟新闻分析,练习用相关词汇和句型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等。

step 4实战演练

1.学生分组选择一则新闻事件,进行新闻报道和分析。

2.学生进行现场演练,展示自己的新闻报道和分析。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

1.学生能够听懂、表达和讨论新闻事件。

2.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等。

3.学生能够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4.学生能够进行现场演练,展示自己的新闻报道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

本次口语交际《说新闻》教案采用了任务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交互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模拟实战中学习新闻报道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能够灵活运用相关词汇和句型,描述新闻事件的发生、原因、影响等,并能够分析新闻事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口语交际的挑战。

新闻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教学重点:

一、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二、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理解本文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特点及其效果。

三、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教学难点:

一、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体会播音时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二、锻炼提高学生研究分层次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研讨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模拟播音,导入新课:

1、播放学生朗读课文的录音

(展示学生劳动的成果,激发学生兴趣,总体感知课文,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录音新闻”的特点: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更全面地报道事件。

二。 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

2、学习本文安排顺序的合理性;

3、培养学生表现、创造的意识和能力------模拟播音;

4、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三、速读课文,正音正字:

1、注音:参( )数 经纬( ) 停泊( )运载( ) 气氛( )

2、填字:shùn 间沉 jì

3、改错别字:重容不迫 欢呼鹊跃 自立更生

四、理清脉络(检查预习)

1、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以什么为顺序报道的?

[提示: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过程。时间为序。 ]

2、找出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

3、小组讨论、理清课文的总体结构,并概括大意。

归纳:本文是一则事件通讯。按内容、时间顺序,可分三个部分:

??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

??8—15段,报道火箭落水的情况。

??16段,报道对发射海区指挥部负责人的采访。

新闻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 ,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 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新闻教案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