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6篇
在精神文明建设如此繁荣的当前,心得也成了大家广泛使用的文本,大家在写心得体会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路路文书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1
快到终点处的一个趔趄让现场观众们为领先的刘子旭捏了把汗。只见他迅速调整,稳住身体,在风中坚持到底,收获了中国代表团在北京冬残奥会的首枚金牌。
对训练将满5年的刘子旭来说,这枚金牌是自己努力坚持得到的最好回馈。“我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了,专心比赛,别的没想太多。”刘子旭说。
1997年8月,刘子旭出生在陕西省西安市。2008年,在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后,刘子旭单侧下肢截肢,只能靠轮椅和拐杖行动。那时,他一度陷入了无助与无奈中。
改变发生在2013年,这一年年底,16岁的刘子旭被陕西省残联射箭队选中。“这次机会来之不易,让我重燃斗志,也是我运动生涯的开始。”刘子旭说。
由于对射箭项目的陌生与不自信,刚开始,刘子旭常常怀疑自己不适合这项运动。“很感谢我的教练和老师,有了他们的悉心教诲,经过半年刻苦训练,我喜欢上了射箭,成绩也有了较大进步。”
2017年,得知国家残疾人越野滑雪队正在选拔运动员后,怀着对滑雪运动的向往,刘子旭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通过了层层筛选,在2017年10月正式加入残疾人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国家集训队。在经历了不到两个月的训练后,刘子旭参加了在黑龙江亚布力举办的2017年全国残疾人越野滑雪锦标赛。
在此后的比赛中,刘子旭的成绩不断进步。2021年12月,在芬兰举行的残疾人北欧滑雪欧洲杯大赛中,刘子旭取得了冬季两项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拿到了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的参赛资格。
3月5日,在北京冬残奥会残奥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刘子旭获得冠军。
“我挺满意今天的发挥。这一路虽然充满了艰辛,但也正是种种挫折和磨炼造就了现在的自己。后面的比赛,我会尽力发挥出自己的水平。我一直坚信生活从来不会辜负一个努力坚持的自己。”刘子旭说。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2
今天是北京2008年残奥会开幕的日子。
首先是欢迎仪式:一群穿着五彩服的卡通玩偶出现在我的眼前,慢慢地,他们变成了一座“彩虹桥”,十分好看.到选手入场了:14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残奥会选手,走进欢乐的鸟巢。他们有的坐着轮椅,有的架着拐杖,有的靠人扶持,有的双目失明……但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片灿烂的笑容。
动人的一幕出现在德国代表团入场时。选手们步入场地,笑向观众,并亮出了一面写有四个汉字“北京你好!”的德国国旗。547名中国代表队出场了,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开始表演了,首先是《太阳鸟》:“太阳鸟”飞向一位盲人歌手,盲人歌手唱起了:《天域》。《星星,你好》: 舞台的中央,320名聋人姐姐穿着洁白的裙子,翩翩起舞,用手语对着天空说:“星星,你好!”
最后,韩红阿姨和刘德华叔叔一起唱起主题歌:《和梦一起飞》。
最激动人心的一刻即将到来,33岁的侯斌叔叔用自己的手臂,将轮椅和身体一同拉起,一点点向上攀升,全场观众的加油声伴随他一直攀升到39米高处的主火炬燃点,他伸手向前,点燃主火炬。顿时,全场沸腾!天空放出美丽的烟花。
明天我们等待着中国健儿再创辉煌!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3
前天晚上我看了残奥会开幕式后,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想。
今天,妈妈因为手痛,所以不能帮我洗衣服,也不能帮我们洗碗了,便叫我帮她的忙。 刚开始我非常不愿意,心想:“这事为什么让我来做?为什么不让爸爸做?”可是,转念一想:“我得学一学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想《弟子规》里所说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于是我便洗起了衣,刷起了碗。
当我做完这些事的时候,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这时我才知道妈妈每天做家务是多么的辛苦,而我却只顾着玩,从来不知道要帮忙。看着这些残疾人运动员,我的脸火辣辣的,我是一个有手有脚的.健全人,可残疾人运动员却强过我十倍,因为,我们认为他们做不到的事,他们都努力去做,而我一碰到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就放弃了。
现在,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不能好吃懒做,要学习残疾人运动员那永不屈服的精神。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4
四年一度的残奥会马上要举行了,大家都知道举行残奥会的目的是让残疾的朋友们像普通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梦想和实现梦想的机会!残奥会更加体现他们的自强不息,不向困难低头,奋力拼搏的顽强精神.他们对生活充满火一般的激情,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我从电视上看到许许多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个个神采奕奕,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他们一定在心底暗下决心:我们一定会在赛场上努力拼搏,不到最后一刻决不认输!虽然他们残疾了,但是他们身残志坚。他们动作看上去的'都很娴熟,可是这一小小简单的动作,却是他们比常人多付出百倍的努力才换来的。
我非常佩服这些坚持不懈残疾人。我们一定要学习他们勇敢面对困难,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他们能做到的,我们一定也做得到。只要我们多付出一些努力,就能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这样,非不能为也,盖因不去为也。比如,失去双臂以后还能夺得游泳金牌;没有一条腿,仍然能够参加正常人的奥运会并且获得不错的名次;双目失明,同样能在绿茵场上驰骋;连生活自理都十分困难,却是运动场上的骄子。他们没有菲尔普斯那样辉煌,也没有博尔特那样闻名于世,但当他们出现在北京残奥会的赛场上时,所有人都不禁为之动容。也许,我们还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身影已经深深镌刻在我们心里。通过他们,我们突然对人生以及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只要你想做,你努力去做,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
残奥会就是这样在赛场之外让我们收获很多。扪心自问,比起他们,我们拥有健全的身躯,但或许少了永不放弃的努力。
就像一句著名的广告词说的那样,世间“一切皆有可能”,其关键就是你敢不敢想,敢不敢做,能不能付出超出常人的汗水和决心。
无论是在电视屏幕上还是在报纸上,残奥会就是这样走进我们的视野,给了所有人一个全新的感受。这些天,身边的人无论熟悉的还是陌生的,谈起残疾人运动员,谈起残奥会,每个人都露出肃然起敬的神情,许多人都若有所思地对过往的生活进行一番心灵的拷问。
这就是残奥会与奥运会的不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两个奥运会同样精彩的道理。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5
来源:光明网
【东京残奥会特别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王东
12天的赛程,12天的感动;4403名运动员,4403个自强不息的励志故事;539位站到最高领奖台的胜利者,无数个令人震撼的瞬间……
9月5日晚,第十六届残奥会在东京闭幕。
如果说奥运会代表的是人类身体的极限,那么残奥会代表的则是人类不屈的灵魂。透过残奥会赛场,我们感受到残疾人运动员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残奥赛场处处是生命的不屈与绽放,处处充满不平凡的震撼与感动。从游泳馆里独臂泳将奋力击水,到田径场上盲人跑者努力冲刺,再到羽毛球场上轮椅运动员潇洒挥拍……残奥运动员用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告诉我们“没什么不可能”!
第十次参加残奥会的中国代表团,以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总奖牌数207枚的优异成绩交出完美答卷,不仅在金牌总数和奖牌总数上遥遥领先,还实现了第五次高居金牌榜首位的壮举。这个成绩的取得,足以证明中国对残疾人运动事业的重视,也足以证明我国对世界残疾人体育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中国残奥健儿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打动着无数国人。可以说,中国残奥代表团的每位成员都配得上英雄美誉。在东京,他们有太多的场景让人震撼,有太多走心的细节令人难忘,还有太多的暖心“特写”给人温情和力量:
——轮椅击剑女子佩剑个人赛a级决赛,中国选手边静战胜格鲁吉亚选手。比赛结束后,边静看到轮椅上的对手没有佩戴假肢,行动不便。于是她主动上前推着对方离场。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因为有着相似的经历,残奥选手们更惺惺相惜。边静说:“在赛场上,当我们戴上面罩的那一瞬间,对面坐的就是自己的对手,走下这个赛道,彼此又是朋友,相互鼓励、相互加油、相互扶持,这是我们中国击剑队,也是整个中国代表团的一个优良传统。”
——女子50米蝶泳s5级决赛中,被称为“无臂美人鱼”的中国选手卢冬在打破世界纪录的同时成功摘金。颁奖典礼过后的合照环节,看到银牌铜牌获得者都坐在轮椅上。卢冬单腿下蹲,留下了这届残奥会上最动人的照片之一。一个个不经意间的善意之举,既展现出中国运动员良好的国际形象,也传递出了和平友好的人类精神。
96枚金牌、60枚银牌、51枚铜牌,这一连串辉煌数字,体现的是我国残奥健儿为国争光,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的拼劲。通过残奥会我们了解到,大部分残奥运动员都经历过人生低谷,是体育为他们插上了翅膀。诚如斯言,他们参加残奥会,既背负着使命,也有证明给世界看的强大决心。
游泳馆里,从8月27日到9月1日,短短几天时间里先后四次同时升起三面五星红旗,其中,来自云南的郑涛三次站在了领奖台的最高处。
连续夺金破纪录的郑涛,没有双臂,只能靠紧紧咬着毛巾保持姿势,到边的方式是以头撞向泳池壁。他的教练熊小铭多次说过,自己训练中让郑涛不要用头去到边,这样会非常疼,但郑涛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他如果不用头触壁,成绩就不准确,所以每一次都是顶着疼痛在高速的游泳之后用头触壁,正是凭借这种顽强精神,让他一次又一次率领队友登上领奖台。
同样在游泳赛场,女子50米自由泳s11级比赛,由于首场决赛后有选手提出申诉,该项比赛于8月29日晚重赛。这让原本获得前两名的中国选手马佳和李桂芝决赛成绩被取消。但赢就要赢得光明磊落,有实力不怕任何质疑。8月29日重赛,马佳和李桂芝再次以绝对实力包揽金银牌,马佳还以29秒20的成绩打破世界纪录,比8月27日第一次决赛的成绩还要快。
马佳表示:“我们有实力在,不会怕的,是自己的就还是自己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的。”
残奥会上,每一位运动员都是不断挑战自我的英雄。残奥会的舞台没有太多“成王败寇”的残酷感,这里更像是几年一度的家庭大聚会,无论成绩如何,他们都为彼此鼓掌喝彩。
通过残奥赛场,还让我们认识到一些特殊的人,那些为了残疾人朋友默默奉献的无名者:
田径赛场,女子400米t11级决赛中,刘翠青和领跑员徐冬林配合默契,以56秒25打破残奥会纪录的成绩蝉联这个项目的金牌;9月4日,女子200米t11级决赛,刘翠青与领跑员徐冬林以24秒936的成绩,领先巴西选手0.004秒夺得金牌。难掩激动之情的搭档徐冬林将刘翠青高高举起。
大家透过电视屏幕看不到的是,领跑员徐冬林赛前遭遇半月板撕裂,从开赛到结束他一共陪伴刘翠青跑了11枪,每次他的右膝都缠着厚厚的绷带。
8年的携手前行,徐冬林坚持着将刘翠青送到了世界之巅。刘翠青说:“他相当于我的眼睛,在黑暗中为我指引了方向。如果重见光明,最想见的人是我的领跑员。”徐冬林则表示:“有使命在,我们完成了出发之前的愿望,我们说要在东京卫冕,我们做到了。”
东京残奥会的口号与东京奥运会相同,叫作“情同与共”。它传递出奥运会及残奥会的核心价值,也包含着对创造一个健全人与残疾人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美好世界的希冀。
残奥会不仅仅是放飞梦想、展示自我的舞台,它更是倡导“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的平台。健全人通过残奥会,给予残疾人运动员的是掌声和鼓励,也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与尊重理解。而残疾人运动员给予健全人的是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令人震撼的感动。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6日 09版)
2023冬残奥会心得体会篇6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正式开幕。本届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96名运动员将参加全部6个大项73小项的比赛,是我国第六次参加,也是代表团规模、运动员人数最多、参赛项目的一届。
越野滑雪和冬季两项女运动员郭雨洁、冰球项目男运动员汪之栋担任开幕式中国体育代表团旗手。一起回顾开幕式上这些精彩瞬间,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最后一棒火炬手李端是一名视障运动员,两届残奥会4枚金牌获得者,这个1978年出生的东北汉子,曾是篮球运动员,18岁时的一场意外让他失去了光明和右手食指第一节,后来残联在寻找残疾人运动员时他再次被发现,重启了运动生涯。
在冬残奥会开幕式现场主火炬点燃的第一时间,记者现场采访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的感受,他表示:这次主火炬点燃的用时,大大超出了排练的预期,导演控制台所有人都非常紧张,一度担心火炬手李端出现方向感偏差而失误,当在全场观众的齐声“加油”中,视障火炬手李端成功点燃主火炬,包括他本人在内的所有人,无不为之感动、欢呼。
这是属于残奥的历史时刻,不懈的追求与努力,是真正的伟大与感动。
